
葉宏明大師于1996年9月9日制作《秘色瓷爐》,依據法門寺出土文物復制。
秘色瓷
秘色瓷,又稱秘瓷、秘色越器。“秘色”一詞最早出于晚唐詩人陸龜蒙(?—881年)寫的一首詩的篇名:《秘色越器》。據本百科“秘”字條和“色”字條的解釋,“秘”字從禾從必,“禾”指五谷糧食,“必”指隱匿,兩個字符聯合起來表示“國家糧食庫存數量機密”。“色”字從刀從巴,“刀”指“剁碎”,轉義指“齏粉”;“巴”指“附著”、“黏著”。兩個字符聯合起來表示“敷臉用的粉末”,引申指“藥粉配方”。所以,“秘色”的意思是“保密的釉料配方”。“秘色瓷”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燒成的瓷器。
秘色瓷五代早期釉色仍以黃為主,滋潤光澤,呈半透明狀;但青綠的比重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綠為主,黃色則不多見。特殊的釉料配方能產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學效果,釉層特別薄,釉層與胎體結合特別牢固。所以,這種配方是保密的,專用于皇家瓷器的燒造。以后,凡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都叫“秘色瓷”。例如,歷史上有過“高麗秘色瓷”等。
法門寺“秘色瓷”的出土,解決了陶瓷界長期以來議論不休的問題,同時有力地說明了“秘色瓷”晚唐時開始燒造,五代時達到高峰。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