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乎和所有的藝術形式一樣,中國陶藝在步入“當代”語境之后,不可避免地陷入傳統與當代、中國與國際的身份辨析之中。當代陶藝的探索之路,正試圖打破區域性發展的局限,回歸到陶藝作為藝術家表達當代精神訴求的獨立作品,而非被無限復制的工藝品。
環境:寄生于學院派土壤
有學者提出,當代陶藝的發展主要還依賴學院的環境和土壤。學生們除了可以在這里接受陶藝本體性知識的掌握(例如材料、燒制和裝飾的常識),更重要的是,正統的教育系統、學院的背景和明確的精神指向,是學院派藝術家回避市場直接影響的三重過濾。在學院空間里,與石灣等產區保持合作的同時保持適度的距離,將更有利于藝術家堅守作品的學術性和實驗性探索的可能。
但是,探索并不容易。
中央美術學院易英先生曾這樣評述當代陶藝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大部分陶藝家還沒有把陶藝作為現代藝術中獨有的語言與媒材,其觀念仍然停留在產品設計之上,盡管很多陶藝家已經有了現代設計的意識,但這一意識終究不能取代現代藝術的觀念”。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館長左正堯進一步分析道,“反對重復,強調偶發性、創造性。流行往往意味著重復,意味著對大眾文化符號毫無節制的發掘,毫無意義的克隆。而陶藝的魅力正在于其獨創性,陶土本身的特質讓陶藝家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陶藝家在創作中任何一個階段都能提升自身的高度。”
而陶藝的真正價值,正是體現在陶藝家不斷探索的過程。隨著各種探索的逐漸步入成熟,中國當代陶藝的評判標準將發生轉變,同時也將對習慣于欣賞傳統文化的觀眾和收藏市場提出了新的要求。無論何時,當代陶藝將不僅僅是工藝品的當代闡釋。
現實:看不懂
與拍賣市場火爆的氣氛相反,回到現實,當代陶藝的生存狀況舉步維艱。中國美術家協會陶藝委員會成立至今才12個年頭。奧運福娃設計者之一韓美林回憶道,剛開始的時候,陶藝會一個會員都沒有,都是從其他油畫或其他委員會轉過來的,現在也只不過發展到了40多人,和其他藝委會擁有上千人的龐大陣容相比還存在差距。
展覽中,一位觀眾指著一件陶藝作品,笑稱自己看不懂。就這個問題,廣州美術學院陶藝專業的年青教師王琪解釋,無論佛山陶瓷、潮州瓷器還是景德鎮青花瓷,雖然區域不同,但本質上更多地繼承了傳統的制作工藝和審美趣味。所謂的“看不懂”恰恰反映了觀眾對“當代”認知的欠缺,也反映出中國陶藝的“當代”性還不夠獨立,所謂“中國風”也只是對當代陶藝狹隘的恭維。
鏈接:德國當代陶藝:平民而親切
德國對陶藝的定位和價格顯得更加親民,雖然銷售渠道相當完善,但是拍賣市場上難覓其蹤影。
在德國,陶藝從業者一般分為兩類人群。第一類是職業陶藝家。他們主要活躍于歐洲范圍內包括荷蘭、法國和德國等國家每年定期舉辦的陶藝展銷會。展銷會有點類似廣州藝博會的性質。而展銷的陶藝產品以生活用品為主。除此外,他們還會通過畫廊銷售作品。第二類人群是非職業陶藝家。他們大部分由藝術老師或者學生組成。他們主要通過舉辦展覽和委托畫廊進行銷售。
無論是哪種渠道,德國陶藝市場具有兩個共通點:一是陶藝已經進入了人們的生活,購買者大多以自己收藏為主。二是好賣。舉個例子,王琪在德國留學期間,其陶藝作品可賣掉一半。如果高度大約在60厘米的作品,可賣到900~1000歐元。折合人民幣1萬元左右。作為學生,能有這樣的銷售成績已相當可觀。而在中國,他的作品銷售則沒有這么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