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剪紙,取材寬廣。日月星晨,山水花木,人物鳥獸,故事傳說都是剪紙的素材。特別是家庭院落這方圣土內的男女娃娃、牛羊騾馬,豬狗貓兔,瓜果蔬菜,因為天天見,對它們觀察深透,因而成了婦女們剪刀下永久的題材。她們通過對這些題材的取舍剪制來裝飾美化家庭環(huán)境,表達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有表達吉祥喜慶、反央傳統(tǒng)民俗的“二龍戲珠”、“駱駝進寶”、“吉獸圖”、“麻姑獻壽”;有反映生殖繁衍、美好愛情的“孔雀戲牡丹”、“蝴蝶戀花”、“喜鵲踏梅”、“魚兒鉆蓮”;有保佑平安康樂、祈求神獸降福的“老虎下山”、“獅子滾繡球”、“抓髻娃娃”、“送福娃娃”;有民間故事“劉海戲金蟾”、“武松打虎”、“王祥臥冰”;有表達對勞動果實喜愛的麥穗、谷穗、瓜果、桃杏等等。
這些作品有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反映了黃土高原上人們的生活習俗,充滿著她們對生活的理解、感受、熱愛、追求。
慶陽剪紙中的原始圖騰文化內容在古彩藝術中得到完美體現(xiàn)。景德鎮(zhèn)古彩藝術也運用慶陽剪紙的題材,采用其各種吉祥喜慶、傳統(tǒng)民俗、美好愛情、神靈瑞獸、民間故事、勞動果實等圖案來創(chuàng)制古彩作品。
山西民間剪紙的風格,具有北方地區(qū)粗擴、雄壯、簡練、純樸的特點。民間剪紙在山西是一種很普遍的群眾藝術,那些年過半百的老大娘和純樸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彎曲自然、運轉靈活地在紙上鏤空剪刻成花樣,裝點著自己的生活。
剪紙是山西民俗活動的重要一項。
以歲時節(jié)令為例。正月初一家家掛春幡、貼窗花貼窗花,一派喜慶氣氛。正月十五鬧花燈,燈上要貼剪紙,更加絢麗引人。
他們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通過諧音、象征等手法,構成寓意美好的藝術畫面。如象征婚姻的美滿與神圣《龍鳳呈祥》、《鳳凰戲牡丹》畫面,象征真摯愛情的《劉海戲金蟾》畫面,表示四時如意、平安幸福《柿子和如意》畫面,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門《喜鵲登枝》畫面。
這樣寓意美好的題材與畫面景德鎮(zhèn)古彩藝人采取拿來主義以創(chuàng)制特別有情韻的古彩藝術畫面。
陜西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陜西自古是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人文初祖黃帝就葬于陜西境內的共同陵橋山,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都發(fā)現(xiàn)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周秦漢唐等13朝都在陜西建都,留下了豐厚的民俗文化遺產。
陜西剪紙,古拙的造型、粗獷的風格、有趣的寓意、多樣的形式、精湛的技藝, 在全國的民間藝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陜西剪紙,在中國各地不同風格和特色的剪紙藝術中,古老而純樸的陜西剪紙以它特有的魅力,為人們所喜愛。陜西的剪紙窗花在表現(xiàn)內容上,一種是繼承傳統(tǒng),一種是貼近生活,近距離反映現(xiàn)實。有人物活動、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民間故事傳說等。造型嚴謹,民間風味十足。陜西剪紙大都出自農家婦女之手,以淳樸、粗獷、簡煉、明朗為特點。她們創(chuàng)作的剪紙飽含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和強烈的感情色彩,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具有古樸的民風。
在陜西剪紙藝術中,首推陜北民間剪紙。在這一苦瘠地區(qū),中國古代的文化藝術卻被農家婦女傳承下來。如一些剪紙繼承漢代畫像石風格,外輪廓極其簡練、飽滿。生動,想象力豐富。
陜北剪紙以單色為主,造型簡潔質樸、注重夸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喜怒哀樂表現(xiàn)的淋漓痛快,所以個性極強。
陜北的靖邊、安邊、定邊,人們稱三邊剪紙,剪紙變成了另一種風格,纖細入微,小巧玲瓏,小中見大,刻畫精到。
關中剪紙以其造型優(yōu)美,細致逼真而深受人們的喜愛。陜南剪紙人數(shù)較少,以其夸張中帶精巧、細致中藏真情的特點。 在內容上以戲曲人物為主,花鳥動物中常常加進象征文化符號的琴棋書畫,八寶等,有濃烈的中原文化特征。
渭北的單色剪紙受其皮影造型的影響,而西府的單色剪紙受木板年畫影響,可以看出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蘊。
景德鎮(zhèn)古彩藝術深受陜西剪紙藝術的影響。古彩輪廓極其簡練、飽滿,有陜北民間剪紙之韻。古彩造型優(yōu)美、細致逼真有關中剪紙的藝術特征。古彩藝術也映射出中原文化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