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生產陶器的文明古國之一,幾千年流傳下來的藝術作品數不勝數,讓我們今天也可以通過這些陶瓷藝術品來體味歷史長河中的點滴。當代陶瓷藝術的探索者和創作者們,不僅面對著悠久的傳統技藝,也在思索著如何發展中國當代的陶瓷藝術。
那么,什么是現代中國的陶瓷藝術發展的新亮點?又如何鑒賞中國的現代陶藝品?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歷程,與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有何不同,可以從多種角度來探討。
以時間為線
先從創作時間來看。新中國成立以后產生的第一代陶瓷藝術家因其學習背景、師承來源不同,時代的變遷使他們的作品不僅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也由于一些藝術家的留學背景,反映出了西方陶瓷藝術與中國的差異。例如祝大年、梅健鷹、鄭可、高莊的作品。祝大年曾留學日本,他的作品裝飾性強、色彩明朗,透出很強烈的人情味。作為“建國瓷”的主要參與者,他不僅努力恢復地方名窯的生產,也從理論上對傳統藝術的發展做了重要工作;高莊的作品不僅很好地繼承了傳統工藝手段,還反映出了歷史時期的特征。
第一代陶瓷藝術家的學生構成了中國第二代陶瓷藝術家。這時,新中國的教育體制發生了變化,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微博]等一批藝術教育院校的成立,不僅引進了西方的教育體制,也使中國的學生更多地接受到了西方的現代藝術設計理念。例如,楊永善、周國楨、陳若菊、張守智等,他們的作品注重實用性和創新,對中國現代陶藝發展的承前啟后,功不可沒。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很多陶藝作者開始了新的思考和探索。中國新一代的陶瓷藝術家之中有一部分堅持傳統技藝,在材質和工藝方面進行探索,作品精致、感性細膩;也有一部分在作品中體現出更多地糅合各種藝術創作的方法在作品中,探索陶瓷與其他材料的結合,不局限在傳統的陶瓷造型和功能的基礎之上。新一代陶瓷藝術家的作品對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呂品昌,他的作品不拘泥于具象,彰顯風格;白明的作品清新雅致,富有文人氣質,在具象的陶藝作品中表現了抽象的中國傳統文化,以一種出世和入世的姿態專注于現代陶藝的發展;鄭寧在日本留學階段注重實地研究日本的傳統陶藝,作品質樸渾厚,沉穩古拙中現暢達;左正堯,作品表現手法純凈利落,給人以直觀的沖擊力,有裝置藝術的特征;何炳欽,作品根據絞揉成的泥片紋理有意識拼合成裝飾形象,既有人為意識的裝飾形象效果,又有自然天成的形象效果,給人一種鬼斧神工、天然雕琢的意象。
投身到陶藝創作中的年輕一代,展現出了多元化、開放的、綜合的藝術特征。各種實驗和創作反映了新一代的陶藝創作者正力求以一種新的視角審視陶藝創作、重新建立陶藝的創作價值。例如,馬躍軍的作品力求把對傳統平和自然的審美意境與青瓷的色質統一起來。造型上,作品在曲與直、動與靜、虛與實的對比形式中,從而使作品自然地流露出音律般的美感;馮澍,作為上世紀8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人,對傳統的崇拜,以及對高新技術被動的接受,使其作品寫實夸張,運用材料的結合完成對視覺的沖擊;王海晨,以一種新的視角來詮釋青花裝飾與現代家具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