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暨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欣賞
——“巧奪天工”的當陽峪絞胎瓷制作技藝

圖1.絞胎瓷《中華龍》 作者:柴戰柱

圖2.絞胎瓷《峪中藏寶》 作者:柴戰柱

圖3.絞胎瓷《孔雀開屏》 作者:柴戰柱

圖4.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陽峪絞胎瓷制作技藝)傳承人、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柴戰柱。
漢族,籍貫河南,1964年出生,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師從曾維開(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學習陶瓷藝術的造型設計。1993年到當陽峪村向老藝人韓煥有、王有洲等學習絞胎瓷的制作方法。從藝多年,目前已繼承了當陽峪絞胎的制作和燒制工藝,并將當陽峪絞胎瓷歸納為十六種基本技法,開發出七大類作品(絞胎絞釉瓷、絞胎剔花瓷、絞胎彩繪瓷、絞胎花卉瓷、絞胎縷雕瓷、絞胎透雕瓷、絞胎雕塑瓷)。代表作品有:絞胎瓷《中華龍》、絞胎瓷《碩果》、絞胎瓷《絲綢之路》等。
絞胎瓷由兩種(或多種)不同顏色的瓷泥制胎,形成了不同色彩的紋飾圖案,其色彩紋理使瓷質體現著本質的不同,北方民間亦稱之為“透花瓷”。 當陽峪絞胎瓷的制作始于唐朝,到宋代時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北宋時,絞胎瓷在焦作當陽峪實現了大規模生產,故名當陽峪絞胎瓷。
當陽峪絞胎瓷釉色光潤透明、花色斑斕、自然天成。裝飾技法有刻花、半畫半刻、填彩、三彩式絞胎等。其花紋皆自胎而成,表里如一、內外相通,紋理多見羽毛紋、編織紋、麥穗紋、木旋紋、花卉紋、鳥獸紋和拉坯紋等。作品一胎一面、不可復制,是瓷器中的一道奇觀。
2009年,“當陽峪絞胎瓷制作技藝”入選《第二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