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雕塑,往往會給人一種堅硬冰冷的感覺,無論是金銀玉石還是陶器皆是如此。然而在廟宇或者百姓家中常見的白釉佛像卻似乎能散發一種溫潤的光澤,親切得可以讓人心靜如水。這些佛像是什么質地?德化瓷!在雕塑世界和瓷器世界間穿行的德化瓷塑可以說是世界上一門獨到頂尖的技藝,無怪乎能成為首批國家非物質遺產保護的重要項目。作為“德化瓷燒制技藝”傳承人,蘇清河大師已經對它癡迷了五十余載。
蘇清河,中國知名陶瓷藝術大師
蘇清河——1941年出生于德化陶瓷世家,師從瓷塑名家蘇勤明與雕刻師許光益。在瓷藝界,他享有多項桂冠:中國白瓷唯一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德藝雙馨陶瓷藝術大師和中國收藏家喜愛的陶瓷藝術大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創辦了福建省首家民營陶瓷科研所和高新技術企業——瑩玉藝術陶瓷研究所,并獨創白里透紅的特級中國白瓷——瑩玉象牙瓷,榮獲省科技進步獎、全國新技術新產品展覽評比銀杯獎,此后還獲得了中國星火科技精品展示會金獎、第五屆亞太地區國際貿易博覽會銀獎等等。
天然之美,水火之技
德化瓷素以“自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如磐”聞名,追其根由,自然離不開當地特殊的瓷土。與同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相比,德化出產的瓷土更具延展性,也更純凈,其氧化硅、氧化鉀含量比較高,所以燒成后玻璃質較多,看上去瓷胎致密,透光優良,如霜似雪。歷代德化瓷塑大師都以這得天獨厚的白為榮,堅持用“白”的原色來做瓷塑,因為在這么溫潤、清雅的白上施任何色彩都顯得多余。這點,蘇清河大師也很認同。在他看來,好的瓷土做出的素瓷本身就很美,就可以雕塑出一等完美的作品,自然地展現德化白瓷的質樸美。這樣的瓷質不僅不需要彩繪裝飾,有時甚至連釉都可以忽略。因為上釉的厚薄一旦控制不好,所塑造的人物細部就可能發生變形,在光影上也會顯得不夠真實。不過上釉的塑像也可呈現另外一種美麗——窯變產生的釉色。在窯爐中,燒造的氣氛和位置的不同會使瓷的釉色發生變化,有時會燒出“象牙白”、“豬油白”、“孩兒紅”等截然不同的釉色。這種可遇不可求的“天意”也使得德化瓷塑更具收藏價值。
而與其他雕塑相比,德化瓷塑也更具挑戰性。因為它不僅是考驗雕塑的功力,還要考驗“水火之技”——工藝師要考慮的不僅是雕塑的表現手法,更要重視瓷塑進窯爐后所承受的火候。因為粘土本身的伸縮性強,成坯燒造后,有的甚至可能達到近的收縮,一旦處理不好,就極可能發生變形。所以在制坯燒造時胎體的薄厚是_古均勻、各個部件晾干是否一致,胎體是否有瑕疵,燒的速度是否合適等因素都十分重要,一旦出現紕漏就可能導致瓷器變形、開裂,成為廢品。即使到了現代這樣的高科技社會,一件完美的瓷塑藝術品仍然需要工藝師的全程嚴密把關,就連蘇清河這樣的大師級人物也不敢有絲毫馬虎。好不容易將瓷燒成后,傳統的德化人還會做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只要有一點瑕疵都必須將成品銷毀。有缺憾的就不能稱之為“德化瓷”!因而蘇清河大師也特別提醒各位藏友:收藏德化白瓷一定要格外愛惜,這些精美的藝術品無不是經歷幾十道工序,耗費制瓷人無數心血,熬過水火人工十幾道考驗才來到人們手中。這些雕塑藝術品的手指、衣紋、珠粒、牙齒等細節部分都需要加倍小心保護。然而正因為瓷塑不易保存的特性,若干年后,您細心保藏完整的瓷塑,說不定就能成為世上獨一無二的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