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壺杯組
設計是為他人而做,所以一定要先利他,才有可能利己。
在日前舉辦的“世界看見”少數民族手工藝設計特展上,臺灣清庭創辦人暨設計總監石大宇根據香格里拉黑陶設計的產品成為突出的亮點。石大宇在云南香格里拉的尼西湯堆村深入調研了有2000多年歷史的尼西黑陶生產全程,而后歷時4個月,依據尼西黑陶特質設計了LED立燈、茶盤、壺杯組等系列新作,命名為“興·香格里拉·風”。
造型獨特的“贊松”茶盤組,靈感來自當地村民堆棧柴薪的方式與建筑的排水系統;“藏地長城”LED立燈的黑陶燈罩,圖形呼應當地窗欞上的佛塔雕刻,底座的靈感來自當地人劈柴的支架;“扎西”壺杯組以尼西黑陶傳統的釀酒器、茶壺造型為基礎,采用略扁平的球體呼應人體曲線;“酥金松水塘”洗臉臺組,水龍頭的造型源于黑陶酥油茶罐,黑陶洗臉盆的造型來自黑陶火塘,洗臉臺發想自當地草原上處處可見、簡樸可拆卸的松木青稞架。
這組設計最大的意義,在于打破傳統手工藝的文化界限,融合當代設計與傳統文化,從而為其爭取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在與當地手工藝人交流的過程中,石大宇意外地發現黑陶的燒制是沒有窯的,做好的土坯就放在松木柴火上燒造,再用松木屑為陶體熏出黑色。露天燒制導致硬度不夠,是黑陶制品的一大發展瓶頸。
另外,黑陶器物只與藏族的生活和信仰相關,無法融入大眾生活。“由于傳統工藝常是線性傳承的模式(師傳徒、父傳子),許多民族手工藝制品的功能僅作為裝飾擺設,失去了與生活對應的關系,而這些傳統工藝其實就是當時的‘設計’,只是沒有與時俱進。”石大宇認為,設計師的功能就在于將珍貴的傳統拉入現代生活。
石大宇由此建議,當地政府或旅游業者協助手工藝者建窯,改善黑陶的硬度。他針對當地剛剛萌發的旅游產業,設計了一組適合酒店及住宿業大量應用的產品,希望以此推動黑陶傳統工藝與當地經濟產生互動。“我相信,設計可以創造新的產業,新的產業可以延續、創造出新的文化。”
這樣的理念,石大宇已在臺灣的工藝時尚“yii”計劃中成功運用。“yii”計劃目的在于運用“設計力”保存并發展傳統手工藝。在2007、2008年連續兩屆擔任創意總監時,石大宇結合國際知名設計師與眾多臺灣新銳設計師,賦予傳統材料毛竹新生命,挽救了已趨沒落的竹產業。在此次論壇上,石大宇以多次獲獎的竹椅“椅琴劍”為例,其設計理念來自中國古老的竹枕,取經于民間手工藝,以講究的做工發揮了竹子的韌性與彈性。
石大宇特別指出,到云南去并不是為了采風,也不是為自己的需求尋找靈感,而是為了幫助當地人,尋求將黑陶工藝產業化的可能。“設計是為他人而做,所以一定要先利他,才有可能利己。”

黑陶茶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