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至5月30日,“國家大師陶瓷珍藏品聯展”在上海市南京東路558號八樓珍寶館舉辦。此次展覽由“上海世博會——中華藝術·國家大師珍藏品薈展”執委會主辦,由上海新世界旅游紀念品有限公司承辦。此次聯展匯聚了二十多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和十多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珍品,以張守智、何巖領銜的華光國瓷,劉澤棉、梅文鼎、霍家榮領銜的石灣美陶,徐朝興、毛正聰領銜的龍泉青瓷等大師陶瓷珍藏品280多件匯聚一堂。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陶瓷文化性的特殊之處,不僅在于它涉及的范圍,包括自然、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而且在于它所反映的內容,代表著藝術、哲學、思想、觀念等精神領域。由此,可以說,它是一種立體的民族文化載體。
龍泉青瓷,2009年9月正式入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龍泉窯,是中國陶瓷史上燒制年代最長、窯址分布最廣、產品質量最高、生產規模和外銷范圍最大的青瓷名窯,傳統上分為“哥窯”與“弟窯”。哥窯瓷,與著名的官、汝、定、鈞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胎薄如紙,釉厚如玉,釉面布滿紋片,紫口鐵足,胎色灰黑;弟窯瓷,胎白釉青,釉層豐潤,釉色青碧,光澤柔和,晶瑩滋潤,勝似翡翠。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貝丘遺址中已揭開石灣燒陶的歷史序篇,其出現大型窯場的歷史最遲可上溯到唐朝。石灣美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典型的地域特征,富含著濃厚的人文主義精神,著名詩人郭沫若曾用這樣的詩句來形容石灣陶藝,“巧奪天工憑妙手,石灣該是美陶灣”。如今,石灣美陶越來越注重陶瓷作品的觀賞效果和藝術價值,除了傳統題材繼承和保留的同時,當代陶藝家對雕塑的設計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突破,表現手法更加多樣化,融入更多現代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