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彩大師翟惠玲訪談
日前,省工藝美術大師翟惠玲廣彩瓷繪作品展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開幕,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平欣光和廣東省工藝界的一眾大師到場祝賀,現場熱鬧非凡。
據悉,此次作品展將展出翟惠玲大師各個時期創作的廣彩精品45件(套)。
2008年,廣彩瓷燒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彩越來越受到業界的關注和普羅大眾的喜愛。今年是翟惠玲入行的第39個年頭,作為廣彩技藝傳承人之一,她的作品以構圖飽滿,線條流暢,用色均勻而著稱,人物與景物布局互相襯托,極具生活氣息,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展覽,屢獲獎項。
本次展出的是翟惠玲大師多年來的45件(套)精品之作,其中部分作品已經被多個機構或個人收藏。這些作品題材豐富,有傳統故事人物,有現代都市生活場景,還有反映廣府民俗特色的作品,充分體現了現代廣彩貼近生活的藝術特色。
本次展出其中的一件展品——荷花口大花瓶的“身世”頗有些傳奇色彩。
1988年,廣彩廠進口了一批優質白瓷胎用來制作高檔產品,要求每一位設計人員都要參加,不設定時間,不設定題材,只要求發揮自己的最好狀態。由于有足夠的創作空間,設計人員精品碩果累累,當時創作出的一大批優秀作品被送到外賓定點門市部高價出售。
這個情況后來被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知曉,基于社會責任感和保護民間工藝歷史遺存的需要,工藝館四處尋訪,翟惠玲創作的這個《升平公主》荷花口大花瓶也因此得以被“召回”。這個大花瓶高95.5cm,荷花口直徑37cm,凹凸有致的瓶身上構圖飽滿,美輪美奐。
學廣彩講緣分
記者:你入行將近40年,為什么到現在才有了你的第一個個人作品展?
翟惠玲:廣彩從清康熙時期開始至今已經有300多年歷史,發展到我們這一代人,其實從圖案造型、構圖、顏色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圖案造型方面,無論人物、山水、花鳥等的畫法都有了時代的特征,就算不完全寫實也都是傳統與寫實相結合,如在構圖上注重了空間感與疏密處理,在顏色處理上不再單調,在保留原有色彩的基礎上接受了很多新的顏色品種,讓作品看上去顏色更豐富,更有層次感,感覺更細膩。與此同時,我們更注重廣彩風格的保留,也就是說,通過幾十年來廣彩藝人們的努力,廣彩的作品在傳承的基礎上跨了一大步。
記者:隨著大家對非遺越來越關注,不少人提出了一些商業化操作的建議,但你卻一直專注于創作,對此你是怎么考慮的?
翟惠玲:從事廣彩這門藝術特別需要堅持和毅力,我記得前省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張春雷曾對我說過:“人一生能干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這句話鼓勵我決心要以畢生的精力去干好廣彩這一行。說句實在話,到了我這個年紀,一旦放下筆就很難再拿起來,所以,作為一個廣彩工藝藝人,我認為堅持創作可能對于傳承這門藝術的意義更大,不創作就沒有進步。
記者:很多非遺藝術門類都遭遇到了后繼無人的尷尬,廣彩是不是也遇到了這個問題?
翟惠玲:確實是這樣,廣彩是一個很復雜的藝術門類,對它的推廣和傳承是件很難的事。學好廣彩的確不易,要求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和藝術悟性,可以說,學廣彩其實也得講緣分,一般的學習幾乎難有成效,因此很難向普通大眾推廣。如果靠手把手教學去推廣,可能用上十年也很難有成果。如今很多年輕人學習廣彩,也就是感受一下就算了,很少有人能用心去做。
記者:那你對未來的創作有些什么想法?
翟惠玲:其實廣彩就是我的工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打好這份工。但要我說具體的目標啊計劃啊,我真的說不出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廣彩的畫筆我會一直拿到老,畫到我畫不動為止。
就因為一套房子她最終留在廣彩廠
上世紀80年代末,廣彩業開始走下坡路,隨著廠里的效益越來越不濟,許多能找到出路的人開始離開廣彩廠。翟惠玲也有點坐不住,去應聘了幾個單位,“當時找過萬寶電器、中國大酒店美術部、省圖書館,他們都愿意讓我過去上班。”但最終把翟惠玲留在廣彩廠的是一套職工宿舍。
一直以來,翟惠玲小兩口一直跟父母擠在一套很小的房子里,直到廠里分宿舍,住宿條件才稍微寬松一點,夫妻倆有了真正屬于自己的小家,“我也問過那幾個單位,如果我過去的話,有沒有可能提供宿舍,得到的答復都是暫時不可能,我們總不能再回去跟父母擠吧,當時這套房子對我們實在是太重要了。”連她自己也沒想到,就是因為這套宿舍,她不斷創作廣彩作品成了工藝美術大師。
大師簡介
翟惠玲,女,1954年7月出生。廣東省工藝美術師。1972年高中畢業后進廠跟隨工藝師譚炎師傅學藝,之后跟隨多位師傅學習。2003年第二屆中國國際禮品展覽會,十二件套通花碟《十二金釵》獲設計大賽工藝類金獎。2004年第三屆省工藝美術精品展,海盤《張羽煮海》獲金獎。2006年省陶瓷藝術創作設計創新大賽,海盤《張羽煮海》獲金獎。2007年第三屆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150件仿古雙耳天集球瓶《粵東紀趣》獲創意銀獎。2008年第四屆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圓盤《撫琴圖》獲創意金獎。2009年廣東省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大展,圓盤《樂慶升平》獲銀獎。2009年150件象牙瓶《琴瑟和鳴》獲第五屆中國文博會創意金獎。荷口瓶《聆曲圖》、圓盤《洛神圖》,通花套碟《十二金釵》、圓盤《宮廷閑樂圖》等十多件作品,被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