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處我國中原,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豐富的資源。時至北宋又建都汴梁,恰逢此時正為我國瓷業繁榮的歷史時期,各地瓷藝薈萃,官窯林立,民窯四起。占據天時地利,使得河南開封的北宋官窯瓷、汝州的汝瓷、禹州的鈞瓷,因為攀上“官家”,成為宋徽宗的“御瓷”,所以名垂千古、受人追捧。也就在這個時期,河南的陶瓷產業和技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形成了聞名中外的“官、汝、鈞”三大名窯系。
禹州——鈞窯
鈞瓷始于五代,盛于宋代晚期,獨產于河南省禹州市,因禹州建有夏朝舉行開國大典的鈞臺而得名。說到鈞窯瓷器的淵源,要從唐代算起,禹州神重鎮一帶是鈞窯瓷器的故鄉。從趙家門的唐代花釉興起,直至劉家門窯天藍、天青釉瓷器從北宋初年獲成功,已蓓蕾初放,贏得了官家的關注。到北宋靖康之難前32年間,曾一度被北宋王室龔斷為官廷御用官窯器物。北宋晚期,設在禹州城北門的古鈞臺附近官辦的鈞窯,尤其鈞瓷銅紅釉的燒制成功,及其復雜的窯變機理,形成鈞窯絢麗多彩,艷美絕倫,窯變奇特,紅紫相映,更為其它窯口所不及,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的美譽。
北宋徽宗年間,鈞瓷到了登峰造極的鼎盛時期,作為當時的皇宮御器品,種種措施限制了民間生產鈞瓷,就連鈞臺窯為宮廷燒制的御用品中,除成品經挑選之后,其不合格的殘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在民間流傳。一方面,這種高標準、嚴要求的做法,對鈞瓷技術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民間鈞瓷技藝控制越嚴,技藝傳播推廣傷害就越甚。從北宋靖康之難以后,部分鈞瓷藝人被金人掠往北方,部分鈞瓷藝人南遷,鈞瓷技藝四散,鈞瓷官窯風光不再。禹州的鈞瓷官窯沉寂了,被戰禍波及的鈞瓷藝人卻將鈞瓷生產技藝播撒到了全國各地。
現代鈞瓷主要指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鈞瓷藝術品,根據制作工藝的不同和所形成的不同風格又可劃分為兩個階段:恢復階段和創新階段。
恢復階段:50年代到80年代末是對傳統鈞瓷生產工藝、藝術效果的恢復和熟練掌握階段,造型追求仿古風味,吸收古陶瓷、宋元鈞瓷以及青銅器的造型和裝飾手法,點線面完美地結合,線條流暢,富于變化,在大的體面上加以小的浮雕裝飾,形成了古樸大方、端莊典雅、渾然一體的造型風格。在釉色上,多以紅藍為主,自然窯變相互交融滲透,靈活多變,色調凝重,渾厚玉潤,釉下多氣泡晶點,神秘微妙。制作工藝上以注漿成型和手工拉坯為主,胎質多灰黑堅實,也有白胎產品,多為灰白色,足部加工較粗,多施以醬色妝土,施釉上為單一釉,多層疊抹,燒成以煤窯燒制為主,重還原氣氛,不易掌握,成品率較低。
創新階段:自90年代初至今對傳統工藝和窯變特性充分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借助燒制工藝的改革成果,新原料、新材料的運用,結合現代審美意識,淋漓盡致地發揮鈞瓷窯變特性,對鈞瓷藝術品進行創新的階段。鈞瓷的生產達到了空前的規模,藝人們大膽吸收各瓷區和其它藝術品種的優秀風格。在造型上更加多樣化、自由化,作品外輪廓線條流暢、飽滿、夸張、洗練,視覺面有意加大,少浮雕裝飾,以便充分發揮釉面窯變的裝飾效果,釉色上多以青白釉為底釉。通過施釉的多樣化,在充分認識鈞釉窯變特性的基礎上,從而達到集約地展示鈞瓷窯變山水、圖案、紋路、片紋的特征,追求一種清新、奇特、精美絕倫的釉面效果,達到了天工和人巧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