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生存之境
人類在經歷了短暫的工業革命后的百年,科學技術的發展,從未像今天這樣迅猛。人類的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佇立窗前放眼室外,鋼筋混凝土的摩天大廈鱗次櫛比,如雨后春筍。這是文明發展的需要,為了生活和享受誕生了各種家用電器,世界大抵如此而已。
環視當今“環境+藝術”已成為人們熱衷追逐談論的話題,無論誰都向往能生活在一方充滿人文與藝術的環境之中,也希望自己是一個略懂環境的“藝術”人,當現代化的樓群居住進入每個家庭生活的時候,這種愿望比任何時候都來得強烈。
二、環境藝術之境
有謂“環境藝術”是指在公共活動場所中用于點綴建筑、廣場、公共設置的一切藝術作品,然而當今更多的是泛指那些在公眾空間環境中的“繪畫與雕塑作品”。因為現階段是它們構成了現代環境藝術的“核心”,這些所謂環藝雕塑,大多是些粗制濫造的球體、星星等金屬“雕塑”。一律表現經濟和科技的騰飛,這類流水線生產的“環境藝術”實在是不能恭維。雖不全面,但也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公共場所環境藝術的“材料”應用,該是百花齊放的時候了,這個問題毋庸諱言。
在中國當代環境藝術中,現實的人們賦予了它太多的思想及要求,不停的爭辯,無止的審批,任重而道遠,非一朝一夕能了之事。但我以為無論如何,其中當急一任就是如何美化生活的空間,讓技術加藝術的“作品”快快來緩解都市人緊張的情緒吧。這種情結可能更多的是去感受一種文化、體驗一種生活方式之后的超然態度,而“陶瓷”這視覺造型與經典文化的要素,正是聯接現代與過去的紐帶載體,人們在與陶的親密過程中,通過拍、揉、打、練、捏、塑感受藝術,釋放情結,宣泄體能。
我們常言陶瓷是“火”的藝術,“窯變”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物理過程,高溫后的效果常常出人意料,或是想不到的驚喜,或是料不到的沮喪,因為“窯變”是所有藝術形式中獨一無二的特色,是其它藝術品不可比擬的。它會讓你只有七分的水平卻做出十二分的作品來。難怪這又是現代“陶吧”的商業賣點,用自己創作出來的陶瓷來點綴裝飾,那種感覺只有自己能夠體驗。急切等待夢幻的“窯變”,這正是陶瓷帶來的第二流程美的魅力所在。
目前所謂的公共藝術陶藝作品,多數處在學術研究、探索的階段,還不為人認可,應用的地域范圍也極其有限。這的確是陶瓷古國的“哀嘆”加“無奈”,但相信現狀不妨礙有志的陶藝家對環境陶藝的創新的新嘗試,近年來我們極高興地看到,以景德鎮陶瓷學院為代表的一批陶瓷藝術家們,在那片得天、得地、得人的土地上,創造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眼球為之一亮的陶瓷公共藝術作品。它們點綴在景德鎮的土地上,給陶瓷的故土賦以新陶瓷藝術的內涵。造型以壁飾“構成”的形式展開,點線面的符號,給人廣泛的想象空間,跳出概念中的“具像”,重肌理,色單純,講氣象,有著意象升華之感受。
在此之前更有前輩袁運甫、祝大年、唐曉禾等先生,篳路藍縷用陶瓷創作了北京地鐵、首都國際機場、武漢國賓館等大型公共藝術作品。從藝術的角度,陶藝作品美化了公共環境,更重要的是,袁運甫諸先生利用自己的學術與社會影響,轉變了某種觀念,通過陶瓷這一載體向現代人講述了一種文化、一種古老文化在現代化的生活中的位置,喚起人們對陶瓷的再認識,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陶瓷作為古老文化的一個“物種”,是不會因物質的現代化而消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