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陶材色美之境
陶瓷的材質有粗細、色澤之分,釉色更是紛呈多變。尋覓陶瓷語境的表達,是一個仁者見仁的問題,縱觀千年的陶瓷文化,其傳達的還是唯美的具像語境為主。當現代主義進入中國后,“語境”也在與時俱進,發生變化。形式紛呈多樣,可以說是與世界文化同步的。泥的“質”、釉的“變”,從材料美學上,它體現的是抽象美感,它吻合了“火”的藝術概念。
杜尚用“生活器”詮釋了他的藝術新理念,目的是要讓人相信,無論任何都可以成為“藝術品”,觀點并非人人茍同。只說明藝術并不神秘,“美”存在于一般之中。從抽象的審美構成原理說,注重的是觀賞者個體心路感受,找到曾經有過的體驗。你以為哪里最美,哪里就美。在“美”的欣賞上并無權威。創作者與觀賞者都可以在作品中找到某種想象與感受,這與主、客欣賞者的經歷、愛好、修養是密不可分的。總之這是一個多元的時代,價值的取向各有不同,但追求“真與美”是人類追求永恒的話題。滄海桑田,石會崩、木要朽、人有亡,而陶瓷歷經滄海,其物與神的質是永遠的。哪怕是它已“粉身碎骨”,仍然為今人昭示著輝煌,脫不去的文化外衣,盛載著傳統與未來,忠實如故地閃爍著每個時代的光輝。面對陶瓷,作為當代陶藝的執泥者,該如何去挖掘陶瓷文化的本質與內涵,探索新的內容與形式,破除固有,重新思考,透過紛繁的表象,回悟靜頓,經受誘惑,以“吾道一以貫之”的原則去領會中國陶瓷文化的博大與精深,不光是做陶瓷形式的探求者,更重要的是做陶瓷精神的悟道者和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