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在我國,最早是一種舶來品。作為五洋(洋火、洋皂、洋燭、洋煙、洋油)之一,早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就通過貿易傳入中國。
我國民族火柴工業出現于1877年。在舊中國, 我國的民營火柴企業大都資本弱小,設備簡陋,工藝落后。一些北方地區的早期民族火柴廠商,主要以生產黃磷火柴(又稱"摩擦火柴")推廣市場,獲取利潤。因黃磷含有毒性,以后又被硫化磷火柴所取代。黃磷和硫化磷火柴都有使用方便,隨處可擦燃之特性。欠缺是安全性較差,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很容易引發火災。
1950年6月5日,新中國"全國火柴工作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決議禁止生產黃磷火柴〔該類火柴,1906年就被日內瓦國際公約宣布禁止生產和使用)。1956年1月,"全國火柴工業專業會議"召開,決定在火柴行業全面停止生產硫化磷火柴,一律改產安全火柴。
上述歷史背景,告知我們出產于我國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北方農村地區,用于盛放和擦劃火柴的青花瓷火柴缸,其流傳與使用的期限,應該始于民國前后,止于20世紀60年代末。
火柴缸,以青花最常見,祭紅釉、釉里紅、果綠釉和鱔魚黃釉、茶葉末釉等也偶而見之。它的外形有三角形、方形、六角形、缸狀及罐狀等。火柴缸上部邊沿的紋飾有幾何紋、如意紋、蕉葉紋、錦地紋、纏枝紋、朵云紋、蓮瓣紋等多種。
鑒賞青花瓷火柴缸,十分不易,多數缸上沒有款識和銘記,一般都出自民間工匠燒制于民窯。從中國火柴工業發展史推斷,該器物產生于民國時期,至解放后上世紀60年代今后期國家禁止硫化磷火柴生產為止。火柴在清末至民初期間,市場上雖能見之,但售價昂貴,屬達官貴人、上流社會的一種奢侈生活消費品,一般平民百姓不能問津。青花瓷火柴缸,因均燒制于民窯,屬一般的普通民用器物,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從古玩角度而言,雖不可與官窯工整細膩、典雅華麗攀比,可它畢竟是中國取火文明史上的一段絕唱,曾經是普通民眾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寵物"。它貼近于現實生活,為尋常百姓所看重,也體現了民間工匠藝人一種自由奔放、灑脫的情趣。
民窯青花瓷火柴缸,在制胎原料的選用上并不太講究,繪畫青料也多選用中、下等國產青料。青花瓷是屬于釉下彩裝飾,它是以含鈷的礦物原料為著色劑,在干燥的白瓷坯上,用手筆勾畫出多種裝飾紋樣圖案,然后罩上一層透明的玻璃釉,再在高溫下一次燒制成形。出窯后以青色圖案花紋為裝飾的瓷器,雅俗共賞,典雅大方,很容易博得使用者和觀賞者的青睞。火柴缸造型單純穩重,有一種優雅流利的美感,它將實用與美觀有機結合起來,令人叫絕。
民窯燒制的火柴缸,北方民間尋常百姓家庭中離不開它,十分珍愛,即使破損之后,也不忍心扔掉,找補瓷工匠用騎縫鐵釘修復后,繼續使用,可見其極具實用價值,體現了勞動人民傳統的勤儉節約的美德。一些精致漂亮的青花缸,被深宅大戶人家置于客廳桌臺或茶幾之上,成為招待貴賓茗茶抽煙的點綴之物;在農村操辦婚娶的洞房里,選上一只繪有雙喜圖案的青花瓷火柴缸,為新娘給嘉賓親友敬煙點火提供方便,更襯托出一種吉祥喜慶的氛圍。中國北方地區出產的這種獨特的青花瓷火花缸,從現實生活出發,與民眾心心相印,樸素的造型,粗放的紋飾,顯露出一種勞動人民所特有的、濃厚的浪漫情懷。
青花瓷火柴缸除了它的實用價值外,其美學價值也不易忽略。雖說青花瓷火柴缸上的紋飾大多比較粗獷,盡管也有畫意,但過于草率,有的只寥寥幾筆,但這種簡練不受拘束,奔放趨于自由的繪畫手法,也能產生類似水墨畫中的傳統韻味。其天真爛漫的情調,從八大山人荒率蒼勁、簡練高雅的水墨畫鑒賞中,感受到一絲潛移默化的影響與關聯。
總之,民窯青花瓷缸是自由、歡樂和真、善、美的化身。而器物上的青花紋樣,又是那么活潑、樸實、和諧、融洽。它是人自然的反映,是民間藝人性靈的凝結,是火與土結合的奇葩。(編輯:木木)

圖1.民國青花蕉葉紋火柴缸。

圖2.民國青花纏枝紋火柴缸。

圖3.民國青花荷花紋火柴缸。

圖4.民國白地綠彩葵瓣紋火柴缸。

圖5.民國豆青蕉葉紋三角火柴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