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傳統字畫和陶瓷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某種意義上說,字畫和陶瓷標志著華夏文明在古典藝術領域的最高水準,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創造力最集中的表現。
數千年來,人們收藏字畫和陶瓷經久不衰,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文人雅士,皆喜好玩賞。如今在現實生活中,每當有人得知你藏有名人字畫、古瓷器時,一定會覺得你很有品位;如果你藏有價值昂貴的字畫和古瓷珍品時,會讓人覺得你很有身價。
中國字畫“一馬當先”,在中國藝術品億元價格成交排行榜中,繪畫價高者如北宋黃庭堅《砥柱銘》手卷,該卷有近600字,長達8.24米,加上歷代題跋,總長近15米,是黃庭堅現存最長的大字行楷。作品內容來自唐代魏征,意在勉勵后學,是其道義精神與書法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在中國書法史、藝術史乃至文化史上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和意義。
據介紹,《砥柱銘》手卷經王厚之、賈似道、項元汴等收藏,著錄不斷,后被日本有鄰館收藏。據悉,《砥柱銘》卷經故宮博物院客座研究員、臺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傅申先生鑒定確定為黃庭堅的真跡。傅申教授撰寫近兩萬字的學術論文《從存疑到肯定———黃庭堅書〈砥柱銘〉卷研究》,通過詳盡的比對和嚴密的論證,確定該作為黃庭堅大字行楷前期到晚期書風轉變的產物。
對此手卷的價值,傅申教授認為:“雖非山谷存世作品之最,但較之蔡、蘇、米諸家作品,實屬罕見;較之曾鞏的短紙,更屬大巫,吾人能不珍之重之耶?”所以,該卷在北京保利上拍時,吸引了眾多大買家的踴躍競投,最后被一買家以4.368億元的天價收入囊中。此價預示著中國藝術市場開始向世界藝術市場進行沖擊。
中國瓷器經久不衰,盡管4.368億元的黃庭堅《砥柱銘》手卷,打破了倫敦佳士得創造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2.3億元成交紀錄,但不可否認,自中國字畫和瓷器進入拍賣市場以來,古代瓷器一直占據藝術市場的頭把交椅。
究其原因,一是“家有錢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傳統理念,正被越來越多的藏家所接受。從藝術品來看,藝術精品往往會促使買家傾囊而出,其原因是藝術精品是獨一無二、不可再生的,藏家擁有它,往往能體現自己的品位,特別是帝王玩賞的官窯瓷器,更是受到眾多藏家的青睞和追逐。從投資角度看,未來藝術市場只要有行情,精品會漲10倍,而一般作品只能漲1倍或1倍都不到,兩者的差距有著天壤之別。因此,藏家的藝術品往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二是古瓷器很早就被國際藏家所認可,在明清時中國瓷器就已經出現在歐洲大陸,加上清代時期外國侵略者的多次掠奪,大量珍貴瓷器流入海外,散失于世界各地。像2005年倫敦佳士得上拍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就是流失于海外,可惜此罐最終還是被英國大藏家購入。由于國際藏家的介入,使得中國古瓷器價格扶搖直上,目前古瓷器中青花、釉里紅、粉彩、斗彩、五彩、琺瑯彩、單色釉七大品種迭創新高。盡管億元品種被中國字畫超越,但是若論千萬元品種,古瓷器無疑要領先字畫。那么,中國字畫的頭把交椅能坐多久,能否被古瓷器超越,我們將拭目以待。
總之,當今收藏如日中天,而收藏中,字畫、瓷器影響力最大,號召力最強,流通性最好,保值增值最明顯,后市有望吸引更多的外圍資金介入字畫、瓷器的投資和收藏。可以說,目前收藏名人字畫和陶瓷已成為一種時尚。(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