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循真
大多數作者筆下的西施就是一個想象中的美女,沒有任何故事情節,這種表現手法太傳統了,我想要做一些創新,用連環畫的形式表現。
“畫廣彩人物不能急,一急,這些頭發絲就畫不出來了。”廣彩藝人鄒志標拿出一個剛剛畫好墨稿的“三國故事大碟”,介紹著上面的9個故事,“比如這個是煮酒論英雄,這個是桃園三結義。”像這樣一個17~18厘米的大碟,鄒志標一年只能畫1~2個,月平均收入為1000~2000元。盡管如此,鄒志標卻說“急不來”、“我不能走回頭路”。
簡陋的家既是鄒志標的起居室,也是他的彩繪工作室。除此之外,還是燒制廣彩的“窯爐”。鄒志標的太太告訴記者,他不放心把自己的作品送去“搭燒”,怕燒不“熟”,非要自己動手不可,所以在小小的客廳中硬塞下一個冰箱大小的電爐,自己控制作品燒制的火候。
在采訪中,鄒志標拿出自己最近構思的一疊手稿。這疊畫稿其實就是一本連環畫稿,描繪了西施的故事,每一頁都是生動的畫面。他準備把這些具體的情節在廣彩瓷瓶上表現出來:“大多數作者筆下的西施就是一個想象中的美女,沒有任何故事情節,這種表現手法太傳統了,我想要做一些創新,用連環畫的形式表現。”
不過,這樣的計劃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實施,因為鄒志標畫畫的速度之慢在行內眾所周知。“年紀大了,眼力沒以前好,自然畫得慢了。”以前,他一年還可以畫4只17~18厘米的大碟,現在頂多畫1~2只。事實上,眼力變差是一個原因,對自己的作品要求越來越高才是鄒志標作品出得少的主要原因。“相較數量,我更想保證質量。我不允許自己走回頭路,降低作品的水平。”鄒志標認真地說,“當然,不需要一分鐘,我幾筆也能畫一個人頭,再在頭發的位置堆點顏色加以表現就完成了。但是要畫那么細致的發絲,寥寥幾筆怎么可能表現?”正因為作品數量太少,已經63歲的鄒志標至今仍未舉辦過個人展覽。
但是行內無人不知鄒志標善畫人物,且線條極為精細。講到自己為何對廣彩人物情有獨鐘,鄒志標說,花鳥畫太過傳統和呆板,接受程度較低;而人物畫接受程度高,又有根源可追溯、有歷史記載:“更重要的是,因為人物畫要求高、難度大,人物結構千變萬化,畫人物更可見作者功力。”
盡管對自己的作品很有信心,也知道自己的作品在市場中賣得起價,但鄒志標從來不喜歡開大價:“別人賣我的作品,至少在我的底價基礎上提高一倍,甚至兩三倍,如果我叫價太高了,他們不好做。”作品少、價格低,令鄒志標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但他和太太卻對現狀頗為知足,依然保持“慢慢來”的步驟。據鄒志標透露,現在光是佛山、南海一帶,他“欠”下的小花瓶就不下50件:“所以我不敢隨便答應別人的訂貨,因為我的作品真的急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