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生瓷,一般都指雍正乾隆兩朝各種仿銅、仿木、仿漆器等等之類的瓷器,有些書籍稱像生瓷始于雍正,盛于乾隆,此觀點不能說不對,但容易引起誤會,不夠嚴謹和全面。古籍載,古代瓷制器皿凡是使用人物、動物、植物為造型;一概稱之為“像生器”??梢娤裆蛇@一名稱是雍正之前就已經存在,按其解釋仿銅、仿木之類并不在包括其中;后人只是借用,將雍正創始的仿銅、仿木類瓷器歸入其類。將所有無論仿造型還是仿質地的陶瓷器皿一概稱之為“像生瓷”。


一直到清代初期單色釉像生瓷一直是像生瓷的主要品種,只有個別品種會在瓷器上用釉上或釉下彩稍加點綴,雍正時因為經濟繁榮而需要大量銅鑄造錢幣,雍正四年詔命“惟準三品以上官員用黃銅器具,其他一概禁止”?;实郾救藥ь^不使用銅器,宮中大量銅制祭祀、陳設和日用器皿也被銷毀,在大規模收繳和禁止使用銅器后,宮中使用的陳設、祭祀、日用器皿只好改用瓷器。由于制瓷技術的發展,加之“禁銅令”的實施,這一時期的景德鎮御窯廠為了解決實際需要研制開發了一大批仿古銅瓷制禮器,如尊、罍、鼎、爵、彝等,造型釉色與銅器相似,釉采用茶葉末、鱔魚黃、鱔魚青等,以及陳設觀賞類,如雙耳葫蘆瓶、六連瓶、水丞、四足洗等。當時賞賜給蒙古王公貴族的銅制器物也開始使用瓷器代替,佛像、觀音、土地一類也開始由瓷制代替銅制。




乾隆時景德鎮御窯制瓷達到工藝頂峰,制作求新求異,以瓷模仿玉竹銅漆等各種材質;更甚以瓷模仿各類瓜果生物。此類瓷像生作品,皆惟妙惟肖,真假難辨,蓋勝在造型之鮮活,施釉之逼真。圖為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像生瓷海螺,乾隆像生瓷山子,清乾隆粉彩像生果品高足盤及古銅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