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風眠與唐云合作瓷盤。
◎楊羽(藝術品投資顧問)
上世紀60年代,朱屺瞻、謝稚柳、林風眠、關良、唐云、陸儼少等一大批名家到景德鎮創作瓷盤畫,讓現代瓷器引入了更多的文化內涵,也使得繪瓷更上了一個層次。這是一批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它們閃耀著與藝術家們在紙本、絹本上完全不同的藝術風貌,且又經過高溫、窯變后,夾雜著藝術家秉性的瓷畫,令今天的人們看來仍嘆為觀止。在今年上海工美的秋拍中,有一件唐云與林風眠合作的瓷盤,因為兩位大家之間的珍貴友誼而格外顯得珍貴。
在瓷器上盡情揮灑以遣逸興,是書畫家爭相競技的精神向往和畫外功夫,閃耀著與在紙本、絹本上完全不同的藝術風貌。以瓷當紙,表現國畫的神韻和意味,談何容易。特別是經過高溫、窯變后,夾雜著藝術家秉性的瓷畫,令今天的人們看來仍嘆為觀止。在瓷器上作畫,有許多無法預料的因素,只有到開窯時才能知道作品成功與否。
林風眠的瓷盤畫是非常有特色的,他用紙撳畫及用牙簽刮畫的本領堪稱一絕,特別是運用新彩酣暢痛快地把西方的色彩魔法施于中國千年傳統的瓷畫上,顏色的誘惑感極強,線點面的關系極為協調。一開始,他對瓷盤畫顏料的油性掌握不好,屢屢失敗,經過反復探索,方制成一批精品帶回上海。這件瓷盤上的仕女,不同于在紙畫的用線那么銳利而爽快,林風眠瓷盤畫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色彩的處理上有著其獨到之處,顯示出其對色彩的認知力、分析力、再現力和表現力都是超一流的。在這件瓷盤的背后,則是唐云繪制的綠葉小鳥,特別是“唐云自用”的字樣,更是顯示出其對于這件瓷盤的鐘愛。
唐云性格豪爽,心胸開闊,珍視友誼。唐云曾曰:“錢如黃酒隨手盡,燈如紅豆向人驕”。文革期間,林風眠橫遭冤獄。1972年,林風眠出獄第四天,唐云就同沈智毅去林家看望。這足見其對于友誼的珍視。在這件瓷盤上,林風眠所署年份為1977年。也就是在這一年,林風眠離開內地去香港,臨行前丟下很多畫與友人作別,這件瓷盤很有可能是當時林風眠在與唐云告別的時候,贈送給唐云的。這無疑也為這件瓷盤增加更深層次的意義。
如果為了一種商業目的,把藝術家聚在一起搞一個創作的話,只是個“拼盤”,缺少較高的藝術性。但是這件作品卻是兩位藝術家在即將分別的時候,共同創作的一件佳作,特別是唐云在完成之后還特意寫上“唐云自用”四字,更使得其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