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明令禁燒柴窯,沒有松柴供應;

2.一窯下來,燒掉近2000斤松柴,成本相當高;

3.燒一次窯要有一整套經驗豐富班子集體協作,特別是把樁師傅,沒幾十年成功經驗是不行的,決不是湊合幾個人就行的,如果沒有專門的資金保證和目的,誰也不敢輕易動火。
揭秘柴窯燒制與現代方式燒制的內在區別?

景德鎮柴窯因燒松柴得名,也稱鎮窯。在過去,砌造技術完全由家族行幫壟斷,師傅言傳身教,密不外傳。每次燒窯前,必須請"攣窯戶"專門檢修,外人無法操作。一座窯使用60-80次必須重建。每燒1公斤瓷器需松柴2-3公斤,大的蛋型窯一次可燒10-15噸日用瓷器,需松柴25-40噸,小窯燒松柴的比例要高一些,當然成本就更高了。不是什么人隨便砌個爐子就可以用幾根木頭燒瓷器的。
為保護森林資源,景德鎮在50年代末期改燒煤、油時候,發現祖祖輩輩使用的配釉已經不適應了,高溫下粘度降低很快,燒出來的釉面陰黃、沉碳、煙熏,注意一下上面話里的兩個關鍵詞,一個是粘度,一個是釉面陰黃,其實這揭示燃料改進后溫度曲線和窯內物質元素已經發生變化。古老的石灰釉已經不能用了,后來改革成長石釉,又叫5311釉。
古代釉水里面的天然著色氧化物含量高,在部分胎釉接合處產生一線窯紅的現象,這是一種特征。在古代老柴窯的燒制環境中,那些著色氧化物是不用擔心的,老柴窯可以滅掉它的危害,甚至在滅掉危害性的同時造出釉面白里泛青的玉質效果,巧奪天工。
煤窯、氣窯、電窯呢?做不到。現代那些做高仿的,如果按古代配釉技術配釉,他必須得拿柴去燒,用其他燃料他燒不出來,哪怕用計算機控制窯內溫度的變化也最多解決個“粘度”問題。
柴燒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質,只要大原則掌握住,其他的呈現就視為隨機性的效果,柴燒陶的特質本來就不那樣精準,在預期效果外,出現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這也是柴燒迷人的部分。出窯時總是有出乎意外的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