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挑一種最能代表大唐氣象的器物的話,那一定是唐三彩。那些飄逸的三彩駿馬,豐滿的仕女俑和充滿異域風情的三彩駝隊,無一不映射著一個盛世的榮光。但這種如今我們已經耳熟能詳的彩陶,實際上直到二十世紀初才被發現。在這以前,史書并沒有關于“唐三彩”的記載,更不用說它的制作方法了。

但在今天的洛陽,有一個叫作南石山村的地方,制作出的三彩陶卻足可媲美唐代。這座村莊就在唐三彩的發現地北邙山附近。1905年,幾個筑路工人不小心鑿開了這里的一座唐王室貴族墓穴,一批五顏六色的彩陶得以重見天日。這種彩陶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外國人的大量收購讓它們一時“洛陽紙貴”,從那個時候起,南石山村人就開始了仿制唐三彩的歷史。
那么南石山村的村民是如何將這種消失已久的彩陶制作方法尋找回來的呢?答案或許簡單,但也最接近真實,那就是幾代人成千上萬次的試驗。南石山村人通過將試燒出來的陶片與真正的唐三彩進行比對,直至燒出一模一樣的為止。我們在南石山村找到了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水旺先生,他帶我們參觀了唐三彩的制作流程。

制作唐三彩的原料是一種叫作“高嶺土”的優質黏土。這種黏土可不一般,經過長時間的淘練和陳腐之后,它的質地變得極為細膩,像橡皮泥一樣可塑性極強,又不容易變形。同時又有很強的吸水性,可以使粘結的部分渾為一體,晾干后不易開裂。


有了優質的原料以后,就是塑形了。圖中高水旺正在雕塑一匹半個人高的駿馬。在制作大型或者較為復雜的三彩時,通常是采用雕塑成型的方法。高水旺說,最難雕刻的部分是馬的眼睛和嘴巴。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匹馬的全部靈氣就匯聚在這兩個部位上。眼睛要怎么修才能帶神,嘴巴要怎么咧才有勁,這里面可都有講究。


對于較小的器件則可以采取模制成型的方法。通常分為兩到三個模具,各部分分別成形后再將它們合在一起。


接著還要修邊,將模具貼合處產生的多余邊角剔去,并貼上裝飾用的花紋或其他小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