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司岙窯址是唐五代制瓷業的引領者,不但是秘色瓷的主要產地,其生產的普通青釉瓷器,其質量亦處于時代的前列。
普通青釉瓷器的產品種類十分豐富,有碗、盤、碟、燈盞、水盂、側把壺、執壺、盞、盞托、海棠杯、盒、茶碾、碟輪、罐、瓶、杯、硯滴、鳥形塤、硯、爐、枕等。每種器物都有相當豐富的造型。

玉璧底碗

玉環底碗
碗在唐代以玉璧底碗占絕大多數,五代時期則演變成玉環底碗,五代末則為進一步發展成窄圓足的斗笠碗。此外還有圈足高矮不一、口侈敞不同的窄圈足系列碗,寬圈足碗等。
盤有花口平底、花口圈足、圓口平底、圓口圈足等,花口可分成葵花口、菱花口等,腹有深弧腹、淺弧腹、淺坦腹、淺折腹等。
碟有圓口碟、花口碟、倭角方形碟等,足分別分成圈足與平底兩種。

長流瓜棱執壺

短流瓜棱執壺

短流橄欖腹執壺

側把壺
墊壺的形態極其豐富,有短直流橄欖形腹壺、短直流垂腹壺、長弧流深弧腹瓜棱壺、葫蘆形壺、長弧流垂腹瓜棱壺、長弧流直口鼓腹壺等。流長短不一、曲直不一,柄弧曲不一,底或平或帶圈足。

各種盒

油盒

多棱腹盒
盒按蓋面分高隆弧形、淺弧形、平頂形,按紐分有無紐、環形紐、寶珠紐,按口分有直口、折斂口,按腹分有淺直腹、淺弧腹、深弧腹,按底分有平底、高矮不一的圈足等,是最豐富的器型之一。

海棠杯

花口海棠杯
海棠杯有兩頭較尖的寶船形、有四曲花口形,有矮直矮、有高外撇圈足等。

爐

各種葫蘆瓶

花口盞
以上所有的器物器型又大小不一。
產品質量普遍較高,胎色泛灰,胎質細膩堅致,極少氣孔與雜質;釉色青翠,釉面均勻,一般通體施釉,部分器物足端刮釉以方便用泥點墊燒。器物裝飾以素面為主,僅少量碗盤類器物內腹刻劃四葉對稱的荷葉紋,少量器物如側把壺、水盂腹部作瓜棱狀。
裝燒方法上,均用粗陶質匣缽裝燒,以單件裝為主,亦有多件疊燒,主要是玉璧底碗、玉環底等碗類器物,一般三至五件疊放在匣缽中裝燒。此種疊燒裝燒器物或都施滿釉,或僅最上一件施滿釉,而下面幾件外底與外腹近底處不施釉,以最上一件質量最佳。燈盞則是對口扣燒燒。匣缽與器物之間墊、疊燒的器物與器物之間使用泥點間隔,泥點小而密集,形狀一般呈松子形。匣缽以M型為主,少量筒形,部分M型匣缽下凹較淺。
我們在一件粗陶質匣缽上發現了“官”字款,說明該窯址不僅是秘色瓷,普遍的青瓷用于進貢,是宮廷用瓷的重要生產地。
后司岙窯址豐厚的地層堆積及出土的多個紀年款,可以建立晚唐五代時期越窯發展更完整的年代序列,為越窯瓷器的更詳細分期提供了地層學證據。大量唐五代諸時期精美越窯標本的出土,大大拓寬了我們在造型、裝飾、成型、燒造等方面對于越窯的認識,使越窯的內涵更加豐富多彩。(作者:鄭建明 沈岳明 謝純龍 張馨月 潘佳利 謝西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