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坦頭窯址出土的窯具主要包括支燒具、匣缽、間隔具三種類型。

窯爐內的支燒具

窯爐內的支燒具局部
支燒具均為粗陶質,器型較為單一,主要呈直筒型或喇叭型,均較粗矮,托面圓平。

粗瓷質筒型匣缽

匣缽內的施釉情況

用釉封口的瓷質匣缽
匣缽數量較多,包括筒型、缽型、M型與直筒型幾種。筒型為直口、上腹較直,下腹弧收成平底,近底的下腹部通常有圓形鏤孔,器型一般較高大。缽型器型與筒型接近,造型較底矮。M型的下凹較淺。直筒型則為直口,直腹、平底。以粗瓷質為主,發現內腹施釉的現象,一般口沿上有泥點痕;少量為細瓷質,匣缽之間用釉封口而不見泥點間隔痕。
間隔具數量不多,以細瓷質為主,粗瓷質數量更少。造型呈覆直筒型、覆束腰型與碟型等,一般中心有圓孔,足端與頂面外圈有長圓形的泥點痕。
根據窯具及出土的器物粘結情況判定這一時期的裝燒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明火疊燒、一種是匣缽裝燒。

瓷質墊具

窯爐上粘結的疊燒器物

支燒具上的疊燒器物

匣缽內的疊燒器物

不同器物的疊燒
明火疊燒直接置于喇叭形墊具上,用泥點間隔,一般是同類器物疊燒,如各種碗,也有不同器物疊燒的。出土一組燒結的器物中,最上面是一件小罐,外面套一件較大的罐,罐外面是一件盆形器,盆形器外面燒結一件折斂口的缽,總共至少四種器物套疊在一起。

間隔具的使用

間隔具的使用
間隔具一般放在疊燒碗類器物的最上面,再在上面放置罐類器物,因此推測間隔具是碗與其它的器物疊燒時間隔使用。
這類間隔具在上林湖地區主要是作為墊具使用,雖然目前在地層中發現的粘結標本是主要是作為間隔具使用,但不能排除作為墊具直接將器物放置于匣缽中燒造一批高質量的器物如褐彩的執壺罐等的可能性。
另外少量的小碟狀支燒具,僅托面上有泥點,應該是置于匣缽的底部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