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的論茶專著,即陸羽的《茶經》中,把全國各地所產的瓷器作了評比:“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唐代邢窯白瓷的質量在當時是最好的,特別精細,是向宮廷進貢的瓷器。一般人是見不到的,甚至當時有地位的人也見不到。然而什么樣的瓷能夠比邢窯白瓷好呢?陸羽在《茶經》里把越瓷拿來做了比較,其結果是越瓷勝出邢瓷。
什么樣的越瓷能夠勝過邢瓷呢?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對比,我認為:“陸羽作出的邢瓷不如越瓷的三點結論是:第一點,邢瓷的胎質不如越瓷的胎質好,所以寫下了邢瓷類銀,越瓷類玉;第二點,邢瓷的胎釉不如越瓷的胎釉好,所以又寫下邢瓷類雪,越瓷類冰;第三點,用上面兩點就不難理解,邢瓷白而沖出茶色丹,丹是發紅,越瓷青而沖出茶色綠,綠是發青。”
有了以上三點的比較,也就不難理解唐代詩人顧況的“越泥似玉之甌”。韓的:“越甌犀液發茶香”。詩人顧況所指的越泥似玉之甌的“泥”是指甌的胎(茶甌、酒甌);用這種越泥做出的“甌”和玉一樣精細、溫潤,怎能不“越甌犀液發茶香”呢?
什么樣的越泥做出來和玉一樣精細、溫潤,讓唐代詩人們如此用詩篇來大加贊揚呢?百思不得其解。然而,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篇,使我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真是“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
詩人陸龜蒙用詩來告訴我們《秘色越器》是怎樣生產、燒制出來的,怎樣才能做出唐代的“秘色瓷”。
什么叫“秘色瓷”?為什么叫“秘色瓷”?秘密在那里呢?我認為秘密就再現實中,秘密就在詩篇里。
“九秋風露越窯開”,越泥在做成越器之前要經過九年的秋天風露
研磨錘煉,越泥在人工和天氣的作用下,使泥土煥發出它本身的一切泥土特性,淘煉它的精髓,使它成為我們所需要的精細、溫潤,做成器皿,再澆上用同樣方法研制成的釉,然后開窯燒制,經過九年秋天風露的泥和釉才能燒出“奪得千峰翠色來”的效果。這種效果把“九秋風露越窯開”所指的越器的胎質也就是泥稱“秘”;“奪得千峰翠色來” 所指的越器的釉稱“色”;缺一不可。胎質是骨,類玉;釉色是衣,類冰。用這樣的胎骨和釉衣燒成的瓷就叫秘色越器。
“好向中宵盛沆(hàng)瀣(xiè),共嵇(jī)中散斗遺杯。”詩人陸龜蒙深知秘色越器是用了九年的時間才成功創燒了秘色越器,在精神興奮之中不是中宵盛似中宵的夜晚,和姓“嵇”的朋友喝酒斗杯,把秘色越器的秘密告訴了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