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鈞紅 鈞窯的種類很多,釉色是以具有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主。在上面雜有紅色乃至紫色,或深、或淺、或呈斑狀、或呈放射狀,其變化真可說是復雜微妙得難以形容。我國古詩中曾有稱贊它為“夕陽紫翠忽成嵐”的詩句,而在西洋學者中間也有所謂“即使是對于陶瓷器毫無興趣的美術愛好者,看見它也會忽然變成了陶瓷愛好者”一類的稱道。構友鈞窯基調的青色,主要是由還原的鐵和多少混在釉中的磷酸所生的乳濁現象組合而生,關于這一點在前面已經詳加說明。其紅色也和“牛血釉”一節里所說的同樣,是由于還原的銅呈膠體狀態進入釉中所致。紫色是由紅色與青色兩者所組成的。紅是銅呈膠體狀態的紅。青是在乳濁現象的青中加銅的膠體,而稍帶一些還原鐵的青色。此外,在紫色釉的表面還有帶暗綠色斑點的,這是因為冷卻時進入的空氣將銅氧化,所以生成和郎窯紅的第一層相仿佛的釉調。而且還有類似由這種膠體的銅色與還原的鐵色,以及蛋白石一樣神秘的青色等復雜組成的溶合兩種釉的產物,使復雜微妙、新鮮奪目的釉色層出不窮,而這些都是必然的結果。
鈞窯里面時常有和色地不同的呈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這些叫做“蚯蚓走泥紋”給鈞窯平添了一種美感。其生成方法與黑釉油滴的生成方法大體相似,是在坯體掛釉干燥的過程中釉發生裂隙,然后就這樣去燒成。裂隙雖然被釉流塞,但因為裂隙中早已流進了比較其他部分粘力弱的成分,所以唯獨此處釉的成分多少發生些變化。若是乘其尚未與其他部分的釉充分混合的時候使窯冷卻,就會單獨使此處變成和其他部分不同的顏色。
鈞窯中還有一種是在具有蛋白石光澤的美麗的淡青色地上現出鮮艷的紫紅斑。這種紫紅斑的生成,一般多有故意加入銅分而使然的,不過也有偶然出現的。因為這種紅色只要極少量的銅就夠了,所以說即使在釉內沒有故意加銅,例如在窯的天井或窯壁乃至鄰近的器物上附有銅分,而其中極少量飛散在這種瓷器上時,也會生成紫紅斑。
像這樣故意使銅蒸發并使膠體的銅著于器物表面而現出紅色的方法,無論是在我國或日本的古代都很少發現其遺跡,然而在古代波斯的釉內卻是一種普遍應用的方法。現代作品中用時也會看到用盛著氯化銅液的器物,放在掛白釉的器物旁邊用還原焰煅燒,使銅蒸發而著以紅色的。但是作成的東西和歷來的紅色釉相比,顯得非常淺薄而缺乏深厚的趣味。如果放在顯微鏡下來觀察,就可以發現這種紅色并沒有像在牛血釉中所見到的五層,表面上只有薄薄的一層用銅著成的紅色,再下面就是不含銅的無色釉,而且是直接罩在坯體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