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中“銅”的呈色及“紅釉”
[日期:2010-07-17] |
來源:綠寶石藝術陶瓷館提供
作者:佚名 |
[字體:大 中 小]
|
現在綜合前面所講的要點如下:
(一)銅的顏色極不穩定,因燒窯的火焰性質不同而現出綠色或青色,以及各種色調的紅色乃至閃紫色。
(二)綠色和青色是在用氧化焰在燒含有銅分的釉時現出的顏色,這些都是由釉中所熔的氧化銅變來的。
(三)青色比較綠色的呈色困難。如釉中堿金屬過多,雖然可以成為青色,但堿金屬多的釉其缺點是抵抗濕氣的力量較弱。
(四)紅色是由于未化合的銅變作紅色膠體散布釉中而成。
(五)現出紅色只要少量的銅就夠了。當銅的摻和量在0.5%以下時所出的顏色最好。
(六)燒成火焰是用還原焰,最后只需要一點點氧化焰。
(七)最后引進來的還原焰,是在作成紅色膠體上不可缺少的。但如果超過限度,就會使紅褪色而傾向綠色。
(八)釉內若加入錫或鐵的氧化物,將有助于銅的還原和紅色膠體的生成。
(九)牛血紅釉中的某些部分,其紅色的銅膠體層幾乎是在同樣地擴展著。
(十)桃花片的柔和顏色,是因為銅膠體錯綜復雜地散布在釉中而造成的。
(十一)為制成桃花片,要用性質不同的釉掛上兩三層,在最下面的釉應使其含有銅分,然后加熱揮發而將銅復雜地分布在釉的每一層內。
(十二)在燒成桃花片的時候,如果氧化焰超過其完成上所需的限度,桃花片將會轉變成蘋果綠。
(十三)鈞窯的紅色是由銅膠體生成的,紫色是這種紅與青的混合產物;青色是以磷酸所生的乳濁現象的青色為主,另外再加以銅的青色膠體而成。
(十四)郎窯窯變的顏色,與鈞窯紫色的呈色方法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這種場合下所生的乳濁現象,并非因為磷酸引起的,而是由于釉中鉛分不足,以致在釉內發生小的結晶所造成的。
(十五)如果在窯的天井、窯壁或鄰近的器物中含有銅分,往往會因其銅分的揮發而使原來不含銅分的釉表面生出紅色斑。
以上主要是根據J W 米勒的研究結果所作的解釋。此外小森忍在這方面也作過多次實驗,他曾就桃花片、美人霽、娃娃臉一類的所謂“紅色釉系”的上下層釉加以分析,并且指出下層釉較比上層釉熔融度要高,其成分大體為:
上層釉中需要加入一些有效的還原劑如錫鹽,鐵鹽或灰類等,其成分大體為:
這種釉色的變化,當還原作用適合時呈紅色,過度就會使色調發暗。在用中性焰或氧化焰燒成時呈紫、青、綠色。如未能完全熔融,便呈灰鼠色乃至暗紫色。若熔融過度便褪色成為橙黃色和白色。至于有所謂“綠苔”即發生綠色或黑綠色的斑紋時,并不是因為結晶作用,而是由于釉泡的現象。 紅釉中的鮮紅色無疑是最上乘的,一般名之為“美人霽”,“桃花片”、“寶石紅”、“娃娃臉”等。色調稍暗的稱為“豇豆紅”、“乳鼠皮”等。其余紅紫、綠、青等色也各有所謂“葡萄藍”、“蘋果綠”等美麗的名稱。小森分析明代紅色釉的成分不外下面數種: SiO2 73.90 Al2O3 6.00 Fe2O3 2.10 CaO 7.30 K2O 3.00 Na2O 3.10 CuO 4.60 關于郎窯紅的制作方法,有的文獻曾認為是應用了“西紅寶石的粉末”,事實上可能是指的南歐所出的紅色玻璃。雖然這種釉的成分十分復雜,一時還不能斷然肯定,但是從來在一般高火度釉的成分內,大多可以看到有硼酸質或鉛質的痕跡。而西城和西藏地方一向盛產硼砂,當時作成一種玻璃而應用,或自南歐輸入了紅色玻璃而應用到釉料中去,這些可能性都不能說不存在。因此根據這種技術觀點來推論,有人主張即或將郎窯的名稱看作是介紹西洋美術有功的郎世寧,似乎也不無道理(實際上“郎窯”是因康熙時期的督窯官郎廷極而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