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彩是我國瓷器釉上彩繪較古老的一種裝飾方法,俗稱—‘硬彩’,也是景德鎮傳統瓷彩繪藝術之一。古彩創始于明代,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歷史。遠在唐代就有很漂亮的低溫三彩(黃、綠、紫)顏色釉。至宋代又出現優美的紅綠彩繪。入明以來,陶工們總結了唐三彩和宋紅綠彩繪的經驗與釉下青花(藍色)相結合,在一件陶瓷藝術品中出現了紅、黃、綠、紫,藍五色彩,人們稱它為“五彩”,后稱‘古彩’。成化時,古彩又與青花在紋飾上相互配合,產生了‘斗彩’,萬歷五彩更是五彩繽紛。至清康熙年間,古彩盛極一時,并且創造了“古翠”,代替了古彩中青花的藍色,完整了古彩的基本顏色。五彩至康熙時大盛,這時五彩稱“硬彩”或‘康熙五彩’。雍正以后,稱‘五彩’、‘硬彩’為"古彩"。技法上也較明代有了進一步提高,趨于成熟時期,形成了獨特的釉上彩繪風格,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古彩的風貌。
古彩的用色和圖案組織具有強烈的裝飾性,整個畫面都是用不同粗細的線條組成,色彩對比強烈,色彩濃艷,線條剛健挺拔,渾為一體,構成一件完美的藝術作品。
古彩顏色都是使用國產原料配制而成,基色為紅、黃、藍、綠、紫五色。但在運用時,可在這些基色的基礎上配制出較多的顏色變化,豐富古彩的色相。
一般常用的顏色有大綠、淡大綠、苦綠,淡苦綠、深水綠、水綠、古黃,淡古黃,古翠、淡翠,紅頭紫、藍頭紫和雪白(雪白為透明無色顏料)等,以上均為水填色。用色時,除少數需接填色外,大部分為平填不分深淺,填時必須—筆壓一筆地順序填平,厚薄均勻,比粉彩的填色要填得厚些。 “古彩礬紅在明和康熙時用牛膠水調料,民間稱“膠水紅”,·到雍正時用油調(沖香油)叫“油紅”,深淡可根據裝飾紋樣需要自然運用。為使畫面富麗堂皇,古彩中常用“本金”(即黃金粉),又名‘枯赤’,使用時用大蒜汁或膠水調用,平填畫線均可,不宜有深淡之分。燒后用瑪瑙筆沾水刮亮或用細砂擦亮。古彩使用的毛筆均是景德鎮瓷用毛筆廠特制的,一般的書寫毛筆不能用。古彩筆法奔放,形象概括簡練,具有我國傳統的民間裝飾風格。
古彩燒成溫度比其它釉上彩繪燒成,溫度要高,約在770一800℃。烤燒后色彩呈現玻璃狀,有堅硬的質感,所以又稱之為“硬彩”。
古彩強調裝飾性,描繪對象往往采用夸張手法,線條剛勁醒目,色彩濃艷奪目。設計中要達到這一效果,主要是靠描線和配色表現。各種物體造型及人物神態,質感,虛實,陰陽等,都是以線條的粗細、頓挫、疏密,長短,點子大小和松緊來描繪的。畫線一般用紅色(西洋赤)和黑色(珠明料,又稱生料)兩種,均以乳香油調成使用。勾線不要求有深淡之分,線條宜畫得凸起,雄健,挺拔,宛如中國畫中的“鐵線描”一樣,用筆中鋒,強調筆力,料色要深。圖案裝飾在古彩中有著重要地位,幾乎每件古彩作品都有圖案邊裝飾配合,使畫面和邊腳紋樣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