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火和利用火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陶器的出現就是人們使用火和利用火的產物。我們不知到底是哪個區域哪個國家最先發明了陶器,但從全球的考古發掘結果看,世界上有很多地區都出土距今有六、七千年完整的陶器。甚至還發現了距今上萬年的陶器和陶片。可以說,陶器的產生,是人類認識自然和生存需求以及長期生活經驗積累的結果。是不同地區不同種族的先人們先后不約而同發明了陶器。陶器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文明的開始。它是真正意義上的創造,即把一種物質改變成另一種物質。
從我國境內出土的陶器來看,它的色澤主要有紅、灰、黑、白等四種,也就是我們所稱為的紅陶、灰陶、黑陶和白陶。當談到陶器色澤時,會有很多人認為是原料不同。即認為不同色澤的陶器是用不同的原料制成的。也有人認為是在原料中添加了著色劑所致。前一種看法只說對了一半,即白陶與紅陶、灰陶、黑陶不同,就是原料不同。因為白陶的原料其實是一種高嶺土或近似高嶺土的瓷土原料,含雜質(著色劑)少,原料純度高,故呈白色。而其他三種陶器(紅、灰、黑)就不是原料的區別,也不是原料中含著色劑的不同所致,而是同一種原料(或說含同一種著色劑),用不同的燒制工藝所形成的。白陶在我國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就有了,距今也有五千多年了。直到商周時期白陶一直存在。而商周時期的原始瓷器就是在這種白陶的基礎上發展發明而成的。中國人之所以發明了瓷器,首先和我國盛產瓷土有很大的關系。那白陶器為什么不能叫瓷器?很簡單,就是白陶只具備瓷器三大條件(原料、釉和溫度)之一,而缺乏其它的兩個條件,且是重要的條件。
我們還是來說說紅、灰、黑這三種陶器的呈色差別吧。首先說明的是這三種陶器使用的原料是同一種原料,也就是我們常見的地表土——黃土。黃土這個再普通不過的常見土,在哪個地方都隨處可得。古代的先人們也是就地取材制造和生產生活日用陶器。我們知道黃土之所以發黃、發紅,是因為土中主要含有氧化鐵這種著色劑。隨含量多少,顏色會呈色出不同深淺程度的黃色至紅色。一般北方的黃土含鐵量在4-5%,南方的黃土含鐵量在7-9%,所以南方的黃土都比北方的黃土紅,故燒出的陶器也偏紅色或暗紅色多,北方的偏土紅或黃色多。為何說紅陶、灰陶和黑陶都是采用相同的原料相同的著色劑(鐵),卻燒制出不同的色澤?原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