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釉瓷器是用含適量的銅配制的釉料(含銅量在0.3%—0.5%),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鮮艷的紅色,燒制難度極大。
在明清兩代的紅釉瓷器中,明代永樂宣德朝的“寶石紅”、清代康熙朝的“豇豆紅”、“朗窯紅”,釉色鮮艷,獨樹一幟,備受人們推崇,其中尤以豇豆紅最為名貴。
豇豆紅是一種濃淡相間的淺紅色,宛若桃花般艷麗,紅釉中多帶有綠色的苔點,頗似紅豇豆的顏色。豇豆紅的釉色有深淺濃淡之分,其中釉色潔凈無暇者稱“大紅袍”,釉色通體一色者稱“正紅”,釉色深淺不一者稱“美人醉”,釉色淺淡者稱“娃娃臉”,釉色幽雅嬌嫩者稱“桃花片”,釉色晦暗渾濁者稱“榆樹皮”等。清代《南窯筆記》記載,豇豆紅是分幾次吹釉再經高溫燒成,由于吹釉的層次不同,在燒成后釉面必將出現水漬般的痕跡,更由于釉料中含有微量的銅份在燒成過程中氧化而產生綠色的斑點,猶如苔點,在渾然一體的紅釉中摻雜星點綠斑,相映成輝,有如紅霞滿布之中點綴了星星點點的綠色寶石,被清代詩人洪亮古贊譽為“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由于燒造難度極大,因此豇豆紅沒有大件器,均為康熙朝的御用之物,十分名貴。傳世品以菊瓣瓶、柳葉瓶、螭龍瓶、萊服尊、太白尊、蘋果尊、膛鑼洗、印盒、水盂等文房用具為主,器身最高不超過24厘米,造型輕靈秀美,有時還以暗刻蟠螭紋或團螭紋作為裝飾。器物底部施透明釉,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六字楷書款。
19世紀時歐洲人稱豇豆紅為Peachbloom(桃花紅),不惜花重金購買,致使豇豆紅瓷器大量流失。目前除國內幾家大型博物館收藏外,大部分流散在海外,如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就收藏有100多件豇豆紅瓷器。近年來,豇豆紅瓷器成為收藏市場的寵兒,市場行情水漲船高,呈穩步上升的趨勢。比如,2010年“北京永樂”秋拍的一件康熙豇豆紅太白尊以151.2萬元人民幣成交,這件太白尊曾于2004年由“香港蘇富比”以36萬港元釋出,短短六年時間漲了將近4倍。又比如,在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的一件康熙豇豆紅柳葉瓶以280萬元人民幣成交,這件柳葉瓶2005年在“香港佳士得”以101.7萬港元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