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黑釉是一種析晶釉,屬于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備燒成黑釉的基本條件;同時,石灰釉黏性強,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高溫中容易流動,所以,建盞外壁底部往往有掛釉現象,而器物口沿釉層較薄,呈褐紅色,有的近似芒口。
根據上海硅酸所的測定,建窯兔毫盞釉質的化學成分一次為:硅(sio2)60~63%,鋁(al2o3)18~19%,鈣(cao)5~8%,鐵(fe2o3)5~8%,鉀(k2o)~3%,鎂(mgo)~2%,磷(p2o5)>1%,鈦(tio2)0.5~0.9%,錳(mno)0.5~0.8%,鈉(na2o)~0.1%[53]
胎質特征及其化學成份
建窯黑瓷的胎質的基本特征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為含鐵量較高所致;胎骨厚實堅硬,扣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手感厚重;含沙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從燒成工藝分析,建窯黑瓷為高溫燒成,若胎土淘洗太細,則器物易變形。正由于建窯黑瓷中的建盞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于茶湯的保溫,適合斗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為上乘的茶具之一。
根據測定,建窯黑瓷胎的化學成分主要為:硅(sio2)62%~68%,鋁(al2o3)21%~25%,鈣(cao)<0.2%,鐵(fe2o3)7%~10%,鉀(k2o)約2.7%,鎂(mgo)0.4%~0.5%,鈦(tio2)1%~1.6%,鈉(na2o)<0.12%
建窯系黑釉瓷器的基本特征
由于宋代“斗茶”之風的盛行,建盞類茶具深受社會各界喜愛,因此,從宋至元代,各地競相仿制,并形成許多黑瓷窯場,其中閩北地區的建陽中布窯、白馬前窯,浦城半路窯,武夷山遇林亭窯,建甌小松窯,延平茶洋窯,順昌馮坑窯、關山窯、河墩窯,光澤茅店窯,松溪九龍窯及閩西北的泰寧上青窯,將樂上瑤窯,三明中村窯;閩東地區的寧德飛鸞窯;福州地區的福清東張窯,閩侯南嶼窯,閩清義由窯;閩中地區的德化蓋德窯及閩南地區的普江磁灶窯;閩西地區的長汀南山窯,寧化濟村窯等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省外的江西、安徽、重慶、河北等省(市)也發現黑瓷窯址。建窯系坊建產品大多器形較小,以中、小型碗為主,16厘米以上的大型器較少發現。其次,釉層普遍較薄,缺乏建盞的肥厚之感,因此,少見掛釉現象。第三,釉色大多呈醬黑色或醬紅色,除少數窯址(如福清東張窯等)外,鮮見兔毫紋,且紋理大多粗而短,少見長而細者;油滴等更是罕見。第四,胎骨較薄,色以灰白居多;有的胎質細密,與青瓷、白青瓷胎相近,缺乏建盞的凝重厚實之感。第五,器底足較平,足跟少見倒角(修刀)現象。古玩市場上已發現建窯系其他窯場生產的坊建產品冒充建盞以抬高價格的現象。但有的藏家誤將此類器當作高坊品種的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