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出窯后,顏色就不再改變,這已是人們千百年來的習慣認識了。那么,世界上沒有會變色的瓷器呢?有。在1985年北京舉辦秋季的國際稀土應用博覽會上,展出了一批由瓷都景德鎮陶瓷科研人員研制成功的陶瓷新產品,在這批展品中,人們看到了不但能變色,而且還能變換多種顏色的陶瓷珍品。你看那座三十六寸高的"賜福天女",她的衣裙,在陽光下呈現淡紫色,在白熾燈下卻奇幻般地變成了玫瑰,而在高壓汞燈下竟又變成了深綠或藍綠。有位外國朋友贊賞之余問起變色是否因光源所致。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工作人員將瓷雕置于一種叫高壓鈉的燈光下觀看,人們見到紫羅蘭的"天女"一會兒泛出桔紅色,幾秒鐘后通體又變成紫紅色,一切充滿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于是,展廳轟動,外商竟相用重金訂購這珍品。
變色釉為何能變色,關鍵是稀土元素的發色助色功能。
稀土元素是芬蘭科學家加多林發現的。1794年,他在北歐的一個小島上發現了一塊褐色礦石,從中提出一種不溶于水的金屬氧化物,這是一種新發現的土,因為這種氧化物極少見到,于是把它稱為稀土。其后,經過一百五十余年的努力,到1947年人們才弄清稀土是由鑭、鈰、鐠、釹、釤等17種元素組成,稀土性質活躍,原子結構獨特,尤其其外層電子層中一層沒有充滿電子的4電子層,由于這個不飽和電子層的存在,而能產生多種多樣的電子能極,當受到不同波長的光照射,電子層表現出對光的選擇吸收和反射,能吸收一種波長的光后又放出一種波長的光,從而產生變色效應。江西省陶瓷研究所科研人員巧妙地把稀土用于陶瓷產品,添加了稀土原料的陶瓷色釉施在胚體表面,通過1300度左右的還原焰燒成,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產生一種新的固熔體。又由于稀土元素性質相似,難以提純。這樣往往有幾種稀土離子同時固溶在釉的硅酸鹽晶體中。如鐠和釹往往富集在一起,這種新的固熔體在可見光的范圍內。對各種光具有強烈的選擇性及吸收和反射的特性,因此變色釉就能夠在不同性質光源照射下,變幻出各種各樣的顏色。
稀土應用于陶瓷產品不僅保持了傳統瓷的特色,而且色調柔和,精巧高雅,豐富了陶瓷裝飾手段。我國稀土資源是世界上品種最豐富,儲量最多的國家,而江西的含釔重稀土又居全國首位,倘若我們都能大力發展稀土的深加工,廣泛開拓稀土應用的新領域,那么一定會有更多象變色釉這樣的珍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