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鈷和青花
僅次于鐵,銅而應用在著色上的是鈷。像唐三彩的藍色就是用鈷著色的。這是和唐三彩的綠、黃同樣在以硅酸與鉛為主的釉上,代替銅、鐵而加入少量的以氧化鈷為主要成分的物質,是用750℃上下的溫度燒成的。
在唐代以后,這種釉基本上未加改變,直到明、清兩代被用來當作釉上顏料。自從宋代以后那種要在1200℃以上方能熔融的長石釉開始發達,于是加以鈷青料(以鈷為主要成分的著色劑)而發明了色釉,這便是所謂的“天藍釉”和“霽青釉”或“天青釉”。
天青又名“仿汝窯”,日本也叫它作“南京青磁”。其實這種釉無論在外觀或性質上,都是與汝窯截然不同的。它具有一種淡青色,是在長石質釉內含有1%以下的氧化鈷。
霽青又名“琉璃釉”,是一種在長石質釉內含有2%以上氧化鈷的釉色。這種琉璃釉必須掛得很厚才能夠充分現出它的美來。不過因為釉中的鈷青料過多,使得釉的粘性減少,所以不大容易掛得很厚。我國古代的陶瓷工人在這方面曾經煞費苦心,想盡辦法將釉的分子磨得十分細膩,以增加釉的粘性(一般說來,構成物質的分子越細越能增加其粘性);或者在釉中加入有粘性的物質,然后在這種液體中浸過;另外也有用筆蘸涂或吹掛上去的(要仔細而且反復地將釉涂在坯體上若干層)。但是實際上最能夠現出鈷的美質來的并非它的釉色,而是宋末或元代發明的甚至成為明代陶瓷主流的青花(在我國普通多把青料的鈷土礦叫作“珠明料”、“畫碗青”等,其所繪的花樣謂之“青花”或“釉里青”)。
青花所用的鈷青料,最初是一種自西域輸入的稱作“Smalte”或“Smalt”的含鈷的琉璃色的玻璃,后來才改用一種天然出產的黑褐色礦物(即鈷土礦,我國叫它作“珠明料”,日本叫它作“吳須”)。把這種精制的珠明料磨得極細,加水使其成為墨汁般烏黑的東西,用來在干燥的陶瓷坯上(日本是用在曾經800℃左右低溫素燒過的坯體上)繪畫圖樣,然后再掛上白色的長石釉,用1250~1400℃的高火燒成。火焰的性質在釉開始熔融后必須成為還原性,而在燒成的最后階段需要中性,偶爾也略帶一點氧化。這樣才可以使看來和白粉一樣的釉變成具有光澤的無色透明玻璃,而下面最先用烏黑色繪成的圖樣變作美麗的藍色。此種藍色以潔白的坯體作背景越發顯得鮮艷奪目,就是所謂的“青花”(西洋通稱“Blue and White“,日本謂之“染付”)。像這樣在白色的坯體上用藍色繪成的圖樣,頗有在白紙上的畫的那種黑彩的風趣。而坯體的白色較比紙的空白尤能動人心目,再加上藍色的繪畫較比墨色更多樸素的感覺。這些都是通過瑩潤的透明釉表現出來,給整體增加了典雅的深厚意味,而洋溢著一種雅潔、恬靜的美感,真可說是東方工藝美術的極致了。
實際說來,并不是所有入窯的器物都能夠如此順利地進行燒制,青花的色調是隨著窯的溫度及火焰性質而有很大變化的。假使火焰為氧化焰,即或用特別好的上等青料,也不會現出那樣美麗的藍色,而會變成略有污染的黑色。并且如果溫度過低時,青料就不可能變成美麗的青色。若是溫度過高,顏色雖美麗而圖樣卻流散得不象樣子。
除了火焰可以左右青花的顏色以外,當然鈷青料本身的性質也是左右著青花色調的。根據我國某些記載,永樂乃至宣德時代因為輸入了許多“蘇麻離青”,所以宣德的青花非常著名。如在清人藍浦的《景德鎮陶錄》中就曾有所謂“宣窯青花最貴”的說法。而到了成化時由于改用“平等青”,于是青花的色調一度變得清談。后來在正德、嘉靖及萬歷年間又有大批的“回回青”輸入,因而這幾代的青花色調再度恢復了美觀。類似此種說法,將青花的色調統統歸結于青料的種類這樣一個原因,固然不免有些過于夸張,但是確實也多少有一些道理。
例如,明朝初期的青料并不是像前面所說的那種珠明料,而是一種玻璃質(即Smalt)所以極容易被火熔化,同時圖樣也有流散的傾向。在這種情況下任憑如何注意溫度的加減而防止其流散,但由于青料本身便起著媒溶劑的作用,使得充分掛有青料的地方很容易熔化到上面的釉中去,從而即或降低窯的溫度使所有各部分都凝固,也會只剩下有圖樣的部分還不免有尚未凝固的地方。因此若在這時候開窯放進新鮮空氣,那么這個尚未凝固的部分的鈷便被氧化,變成褐色或紺黑色。關于這個問題乍一想來,似乎是窯的缺點,其實卻是它的長處,所以明初的圖樣能夠作出渲染生動、濃淡不同的顏色,而且產生了后世青花瓷所望塵莫及的那種深厚濃艷之趣。此外,明初所用青料中氧化錳的含量與氧化鈷相差無幾,而氧化鐵的含量卻很多(參見表14)。這一點與國產青花料在成分上顯然不同(國產青料中氧化錳比氧化鈷的含量通常高達數倍至數十倍),也是一般仿品往往忽視的癥結所在。
表14
化驗部分
氧 化 物 含 量 %
SiO2
Al2O3
Fe2O3
TiO2
MnO
CoO
CuO
CaO
MgO
Na2O
K2O
總計
青花
68.94
15.35
2.17
痕量
0.25
0.24
0.025
5.98
0.97
2.84
3.16
99.93
白釉
70.74
14.46
0.97
0.07
- - 6.79
1.36
2.76
3.10
99.95
瓷胎
72.84
19.03
0.60
0.28
0.01
- - 0.75
0.30
3.11
3.54
100.46
(注)本表系中國科學院與江西景德鎮陶瓷研究所對宣德青花盤所作的化驗結果。因在刮取青花試樣時,難免有料、釉、胎三者混合成分,所以不可能是當時所用青花料的真正組成。
清朝初期曾經大規模地仿制過宣德的青花瓷,甚至有不少康熙、雍正時期仿宣瓷器連款識也書寫宣德年號,紋飾惟妙惟肖。其方法是在描過一遍的圖樣上再點加一層濃的鈷,然而對于鈷在自然條件下所生的濃談自然的妙趣卻不能仿得很像。因此只要一看這種鈷的濃淡樣子,就可以大致區分哪些是明初作品,哪些是清代的仿制品了。
關于因鈷的種類不同而使瓷色發生變化的淺近的實例,如現代一般廉價的青花瓷那種粗糙的青色,是在純粹的氧化鈷內加入四五倍的瓷土,然后薄薄地施用而成的。其實純粹的東西無論如何也沒有天然物質那樣深厚的感覺,而極少量的不純之物反倒能夠左右器物顏色的深淺。因為天然物內有著各種各樣的雜質,只靠人工當然不能十分巧妙地摻入這種少量的不純物,因而也就很難得到美好的結果。但即使用的是同樣的青料,而且燒成的火焰和溫度也相同,如果釉與坯土的性質不同,也會使青花的色調發生變化。這種色調上的一點點變化,除非用實物或極精致的原色版,是很難解說清楚的。現在只能在紙筆所及的范圍內試加以說明如下:
鈷是一種近似鐵和鎳的銀灰色金屬。天然的鈷多是與硫黃與砷化合存在于火成巖以及受其影響而成的巖石內。由鈷與砷化合成的叫作“砷鈷礦”(COAs2),是一種和錫差不多的具有白色光澤的礦物(英文名叫:Smaltine或Smaltite,德文名叫: Smaltin)。硫黃與砷化合成的叫作“輝砷鈷礦”(CoAsS),是一種略微淡紅的銀白色的礦物(英文名叫:Cobaltite,德文名叫Kobaltit)。用輝砷鈷礦或者砷鈷礦可以燒成氧化鈷(CoO)。若將6%的氧化鈷溶化在以石英及碳酸鈉為主要成分的玻璃中,作出來的就是藍色玻璃,即前面提到過的“Smalt“,如將其碎成細粉可作顏料或供玻璃、陶瓷著色之用。
至于唐代所用的青料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文獻上雖未見有明確的記載,但似乎不是用珠明料作成的。據說在西洋有個名叫布利紐斯(Plinius死于公元79年)所著的博物書里,曾經有過關于“Smalt”的記載。唐三彩所用的鈷或者是指的來自西域的“Smalt”青也未可知。到了明朝時候,“Smalt“在文獻中被訛傳為Sumali-Ching,即“蘇麻離青”。而Ching(青)的發音或者就是Smaltin的tin的轉化。另外,蘇麻離青也有把它叫作“蘇勃泥青”或“佛頭青”的。前者在明萬歷十九年所出高濂的《遵生八箋》中曾寫作“蘇渤泥青”,而在明人谷應泰的《博物要覽》內誤被引用為“蘇泥渤青”,以致后來又有所謂“蘇門答臘之泥與婆羅洲之青料煉合”等荒誕不經的說法,佛頭青的名稱,據說是起源于過去有用“Smalt”青料涂抹佛頭的習慣。還有所謂“回青“的,原是”回回青“的略稱又名”回鶻大青“,在南宋時代的書籍里才開始看到關于它的記載。這是由回鶻(紇)或波斯一帶輸入的一種青料,最初似乎也叫作“Smalt”,到后來才包含著珠明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