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古陶瓷色釉的化學成分及制作方法
[日期:2012-05-01] |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
[字體:大 中 小]
|
哥窯釉除去鐵鹽成分以外大體如次:
由于其中細微的氣泡非常多,恰似聚沫攢珠一般,所以釉不透明,全體多呈粉青色。同時釉中所含的鐵鹽較少,故很少有如龍泉窯、修內司窯那樣的翠青、蒼青的色度。至于氧化鐵的含有量,約占釉料的百分之一左右。
哥窯釉的特征是釉層發生龜裂,普通都把這種現象叫作“開片”。開片有大小之分的說法,古瓷界術語中把片紋交錯的叫作“魚子紋”和“蟹爪紋”,把重疊若冰裂的紋片叫作“冰裂紋”或“百圾碎”。這種冰裂紋有大小深淺之分,因坯體氧化和污染程度不同而呈現黃褐、深黑之色,故有所謂“金絲鐵線”的美稱,也是鑒定哥窯的依據。雍正、乾隆兩朝在景德鎮所作的鐵胎骨仿哥窯,似哥窯而呈粉青色,色度相差不多,釉調也有滋潤之趣,較比哥窯毫無遜色,通常把它叫作“年窯”,因年希堯主管而得名。
修內司窯的青瓷與龍泉窯青瓷,二者在成分上及其他方面極為相似,很不容易區分。只是修內司窯大多近似結晶質釉,龍泉窯則不然。因此二者雖同為透明釉,而修內司窯的青瓷往往在釉面上有近似結晶的,即普通所謂的“梨皮紋”。此種淺灰色的細微細晶,被認為是在越州窯系青瓷的釉面上經常出現的一個特點。
從釉色上來說,修內司窯多有蒼青色的鮮明色調,而龍泉窯的釉色因為燒成上的變化很大,不能一概而論。尤其自南宋到元、明朝間,龍泉窯向國外大量輸出,當時產量非常多,從而釉的種類也不在少數。其釉料一般是用當地附近出產的柑桔類的灰,特別是以枳殼灰為主。釉的成分大體如次:
青瓷釉在它熔融不完全時(即用顯微鏡觀察尚有高嶺土分子存在時),釉的色調便有一種溫柔而且鮮明之感。如果燒得太過,使釉完全熔融,雖然光澤較好,卻增加了黝暗的色調。例如明清以后所制的青瓷大多如此,可能是因為窯的構造有所改進,使燒成火度增高,而將釉完全熔融的緣故。下面是宋明兩代青瓷的一般成分比較(見表7)。
現在將作成美麗的青瓷的條件摘要如下:
(一)青瓷的顏色是由釉中所含的氧化亞鐵產生出來的。
(二)氧化亞鐵的分量約占1~3%左右。
(三)釉色的濃度取決于氧化亞鐵的分量和釉的厚度。
(四)燒窯法用還原焰,因為青瓷之能否作成,主要在于還原焰是否可以完全出現。
(五)釉色及其色調除燒窯法外,也取決于釉的成分。
(六)釉若為長石質,其所含酸的成分必多。
表7
化 學 成 分
宋代修內司窯青瓷
明代龍泉窯青瓷
硅 酸
67.48
64.98
氧 化 鋁
14.92
14.33
氧 化 鐵
1.08
1.39
氧化鈣、氧化鎂
9.95
11.64
氧化鉀、氧化鈉
5.72
6.42
氧 化 錳
0.32
~
磷 酸
0.23
~
氧 化 鈦
0.08
1.39
(七)酸性成分與鹽基成分的比例,決定釉的顏色和色調。
(八)由于釉中所用鹽基成分的不同,其所產生的釉色和色調也互異。
(九)釉色呈現柔軟的色調,是因為釉中有氣泡的緣故。其所以產生是與釉的成分、燒窯火度以及高溫的持續時間等都有密切關系。
(十)紫口鐵足是在坯體中含有鐵分時出現的。
(十一)在燒成時最后的一刻,因為放進一點多余的空氣,而使紫口鐵足的呈色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