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釉中的鐵變作氧化亞鐵時,所顯出的釉色與青瓷并無二致,而其中另外一部分又與一部分磷酸結合成磷酸亞鐵,所現出的色澤與其說是綠色,不如說是灰綠色。其余大都分的磷酸與鈣結合成為磷酸鈣,它在釉中極不容易溶解,變作細微的顆粒而混合在釉內,使釉呈乳濁狀態。假使釉過于熾熱,這時磷酸亞鐵和磷酸鈣便行分解,磷變作氣體形成釉中殘存的氣泡,而氣泡照樣使釉產生乳濁感。
然而,究竟為什么這樣一些氣泡混在釉中就會產生像蛋白石那樣的光澤或乳濁的感覺?這種所謂乳濁現象在我國陶瓷美感上具有很大作用,有必要在這里略加說明。
根據光學上的解釋,光在均質的物體中,具有直線進行的性質。但若在行進中遇到任何相異的物質,這時光線的一部分被其表面反射回來,而另一部光卻行通過,只是比最初行進的方向有所曲折。被反射的光量和通過的光量、以及光線曲折的角度,都因光的波長而有所不同。例如空氣本來是沒有顏色的,但在其中有著無數的灰塵和水蒸氣,當太陽光遇到這些情況,它的波長較短的紫光和青光多被反射而分散,而波長較長的黃光和赤光卻未多改變方向而通過。其結果是,天空看來全是青色。至于黃昏時候的陽光,因為它是由空中斜射入我們的眼簾,所以有比紫、青那樣的反射光更加艷麗的橙、赤等光,而形成所謂“夕陽無限好”的美麗景象。其他如煙或霧由于看的角度不同,而有青白或褐色之分,也是同樣的道理。寶石中的蛋白石內不僅存在著空隙,而且混合著若干性質不同的物質,恰與含有大量灰塵和水蒸氣的空氣具備同樣作用,于是就出現了此種蛋白石特有的一種神秘的青白色。
再如我們常見的乳白玻璃,原是在透明的玻璃中放進許多不能熔成玻璃的分子,這些分子正像是空氣中存在的灰塵與水蒸氣一樣。假使將此種乳白玻璃加上高熱,而使玻璃接近于熔融狀態,這時玻璃中的不熔分子也將熔融成為和普通玻璃同樣透明的玻璃。如果再將這種透明玻璃驟然冷卻,那些異分子便由于玻璃的粘度強而失去從其中分離的機會,因此照樣熔融在玻璃里,而使玻璃仍舊持續其透明狀態。假若再用各種溫度來煅燒此種玻璃,并且使之慢慢地冷卻,就會因程度上的不同而將不溶于低溫的物質微粒分析出來,變成略為陰暗且少有光澤,即是所謂蛋白石般的暗淡青白色的玻璃,乃至白色不透明的各種乳白玻璃。這種現象通常叫作“玻璃或釉的乳濁現象”。
玻璃中混用不熔融而能產生乳濁現象的物質有許多,其中自古以來就存在陶瓷中的有磷酸鈣、硅酸、錫及氣泡等等。
單憑氣泡一種就可勝任這種失透作用,這一點已在前面“釉的成分”一節里加以說明。例如議論紛紛的所謂“兔毫”,曾有人認為只有使用未加淘洗的土灰,并且充分利用火來燒出的方是真物,而用硅酸燒出的則是代用的兔毫。若根據這種說法,兔毫就是因為土灰中含有大量堿金屬而產生氣泡,由此所生的乳濁現象之一。至于普通所說的兔毫,則是因釉中硅酸過多,或者因硅酸與磷酸過多而生的乳濁現象。所以無論如何,兔毫本身總是一種乳濁現象,這一點毫無疑問。假如自釉中把硅酸分析出來,那時主要發出的將是蛋白石般的青白色澤。磷酸的化合物和錫一類的物質所生的現象雖也大致相同。然而若大量將這些由釉中分析出來,就會變成完全不透明的白色物了。
那種所謂海參般的灰褐色,同樣為鐵與硅酸共同產生的乳濁現象之一。例如我國廣東石灣所制的“泥均”窯灰褐色釉,就是先掛以富有鐵分的釉,然后再掛上富有硅酸的釉而作成的。但在宜興所制的“宜均”窯灰褐色釉,卻又是用另一種特有的方法,利用多次燒窯時附著在窯壁上的一種近似鐵銹(俗名“窯汗”)的物質,而這種物質非常不易熔融,用來混入釉內就會呈現乳濁現象。
鈞窯中雜有赤、青、紫、白等鮮艷的色彩,這些都是產生乳青色的普通鈞窯釉與含有銅分的釉混合而顯出的,即所謂“銅的灰褐色”。此外,還有在乳青色的鈞窯釉的口邊等處,釉熔融得極透而不出現乳濁現象的,這種完全透明的部分乍一看來,仿佛是北方青瓷。同時,在北方青瓷中局部釉厚溜難溶之處,也可以看到有和鈞窯系同樣的乳濁現象出現。這些跡象均足以表現鈞窯與北方青瓷以及汝窯彼此間的關系是頗為密切的。同時也說明了所謂“鈞汝不分”的一部分道理。
綜合以上所述,鈞窯是用還原焰燒成,它的乳青色是由于氧化亞鐵和釉的乳濁現象而產生的。呈赤色處就是銅的顏色。帶紫色處是由銅色與乳濁現象的青色組成的。至于產生這種乳濁現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釉中含有磷酸的緣故。
為了探明造成的鈞釉乳濁現象的特殊顏色的有效成分,最近我國山東淄博市硅酸鹽研究所曾在這方面進行了研究,對于各地出土的大量鈞釉標本作了光譜半定量分析。結果表明:除一般陶瓷釉所共有的成分外,鈞釉中含量可引起注意的元素只有磷、鈦、銅、錫四種。并且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認為鈞釉是一種典型的二液相分相釉,釉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相混溶的玻璃相,以近似球形的細微液滴形式分散于另一玻璃基體中。由于釉的顏色和透光性不同,釉中分散相的粒度也有明顯的差別(參見圖22)。同時還得出證明:鈞釉是一個細分散體系,它的乳濁現象和藍色,都是細分散相按照瑞利定律散射短波藍光的結果。由于短波光被散射,所以透過的只有長波光。從圖22可以看出,使之呈現上述現象的是粒度為40~200毫微米的液滴狀玻璃相。粒度在這個范圍的分散相,反射定律已不能應用,而散射作用則是主要的。
天青釉(圖22a)中分散相的粒度約為40~80毫微米,而透光性較好的天藍釉(圖22b)中分散相的粒度則大部分在100~200毫微米之間。圖22c和d是從內釉標本的不同視域拍下的照片。從這兩個照片可以看出,這種釉在不同部位上存在著很大的結構差異,這種差異比早期宋均天青和天藍釉之間的差異還要大,恰好反映了這種釉的顏色和透光性不均勻的特性。從圖22a和b所表明的釉外觀同分散相粒度之間的關系來看,圖22c是分散相較細的部分正是釉中透光性較差的月白色流紋部分。圖22d中分散相粒較大的部分,則是上述流紋間藍色較深、透光性較好的部分。圖22e和f是外部紫紅色窯變釉的兩個不同視域的結構,它的特點同晚期宋鈞天青釉相似,即在不同部位的結構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一新的科研成果對于了解鈞釉特征十分值得重視。
關于釉的失透作用不外兩種原因:有起因于成分的,也有起因于窯的燒成狀態的。在成分方面是,當釉的粘性小而組成結晶性釉時,混入游離硅酸、磷酸、錫鹽、銻鹽、鋅鹽和氟化物鹽等失透劑,如此而使之呈失透作用。我國宋代的失透釉,多是由于混有游離硅酸或磷酸所致。其中屬于汝窯和鈞窯系統的如月白青、鈞紫青、蔥翠青等青色失透釉和鈞紫紅、珠砂紅等赤色失透釉,以及在月白青與鈞紫青中顯出的紫紅斑等都屬于這一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