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是瓷器的衣裳,任何一件瓷器都離不開釉的裝飾。
清代督陶官唐英在《陶冶圖說》中指出院“釉無灰不成,釉灰出樂平......用水淘細而成。”就是說,配釉必須有釉灰,而釉灰又出自樂平。當時的制釉方法是采用熟石灰加狼雞柴煨燒而得,因為狼雞柴疊放成堆比較蓬松而有彈性,燃點低,不易熄滅,更重要的是狼雞柴的混入對釉灰的組成有利而無害,是制釉灰的極好燃料。陶工將水發好了的石灰剔去石塊,把狼雞柴與灰粉一層柴一層灰交叉堆成寬約猿遠厘米、高約源園厘米的柴堆,如燒圓園園公斤灰,操作者第一層用圓園公斤的狼雞柴鋪平在地,再用竹編篩把熟石灰篩在柴層上,約緣厘米為宜,否則灰層太厚,把柴層壓得太實,不易燃燒,然后二、三層地鋪堆,一層比一層要寬,這樣是防止柴堆倒塌以及上部向外漏,柴堆處理好后點火燃燒,點火后發出濃黃色的煙,經過約員遠小時的煨燒后,把柴灰耙開,略微翻動,使上、下面的灰混合,待圓至猿小時讓灰中柴梗基本燒完,讓其自然冷卻。釉灰燒好,要送到景德鎮的灰行(鎮上人通稱其為“灰渣店”),灰行對購進的釉灰分別堆放在靠墻角落,經常灑水,保持濕潤,并加入尿液,以助陳腐和解凝,經過一年之久才開始淘洗,淘洗中首批取的釉灰細漿叫頭灰,沉淀木桶底部的粗顆粒是“灰渣”和“二灰”,通常老板把這些灰渣與購進的灰渣混入,再次淘洗,灰行加工成水灰后,才可出售給坯戶使用。一般是頭灰性燥,僅適用于普通瓷,“二灰”性純,工藝性能好,廣泛用于高級
細瓷。
水灰的使用面很廣,民國時期曾覆蓋全鎮愿園豫的制瓷行業,四大名瓷中,除粉彩的白胎釉料后改用“灰不”作助溶劑外,青花、玲瓏、顏色釉等名瓷,都一直離不開水灰配釉。當時的柴窯在還原性燒成中,能使青花紋樣呈 色青翠,使玲瓏“米通”通明剔透。尤其是各種高溫顏色釉,輝映出斑斕迷離的色彩。
原始的燒灰,配釉制作方法在景德鎮制瓷史上延續了好幾百年,為景德鎮陶瓷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是景德鎮手工制瓷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
上個世紀緣園年代初期,隨著公私合營,鎮上各坯戶聯營后,全市成立了各大瓷廠。陶瓷制作的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了。各瓷廠設立了原料精制車間,這些車間根據本廠生產品種的需求,制作和配出釉料。配釉方式從原始轉化為現代化。各廠根據需要,采取科學配方,不同的配方釉料,使瓷器的釉面產生不同的效果。現代的配料,以球磨機粉碎代替燒灰,加入氯化銨等化學成分,以適應于現代化大生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