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釉:唐三彩盛行于唐,系素燒胎體涂白、綠、褐、藍色釉、800 度窯溫烘烤,當時多用做陪葬品。
釉上彩:就是先燒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進行彩繪后,再入窯經攝氏600 度至900 度溫度烘烤而成。釉上五彩,粉彩、琺瑯彩都是釉上彩。
釉下彩: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 上繪制各種紋飾,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入窯高溫(1200.1400℃) 一次燒成。燒成后的圖案被一 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邊,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顯得晶瑩透亮。它的特點是色彩保存完好,經久不退。我們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紅瓷、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細分類。
釉里紅:釉里紅即釉下的紅色。它以氧化銅在瓷坯上繪畫圖案,然后施透明釉,高溫還原焰燒成。
斗彩:.斗彩.是在青花加彩工藝的基礎上逐漸衍生出來 的一種新的裝飾方法,先放在窯內用高溫燒成青花,然后填上 彩料,再由烘爐低溫烘燒制成。它由淡描青花與釉上彩繪相結合組成畫面,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爭奇斗艷,使斗彩堪稱瓷器中的絕化精品。
開片:即冰裂紋,釉面裂紋型同冰裂,因胎釉膨脹系數不同,過早出窯遇冷空氣產生,宋代哥窯以此為主要特征。
青花:釉下彩品種之一,以氧化鈷為色劑,在坯胎上作畫,罩以透明釉,經1300 度高溫燒成,藍白相映,明清兩代主打瓷器。
結晶釉:釉燒后,在釉層中出現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晶體。這種以結晶為特征的釉稱結晶釉。釉的底色與晶花顏色不同者稱復色結晶釉。也可采用施底釉和面釉來制造復色。結晶釉成因是產品燒成過程中釉內的結晶物質熔融后處于飽和狀態,在緩冷過程中產生析晶,從而析出美麗花紋的結晶。此類釉具有獨特的藝術韻味,頗受人們喜愛與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