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舂石是用水碓來完成。水碓是陶工充分利用天然的水流落差動力來粉碎瓷石的杰作。它只需一泓清水沖動帶翼的鼓車既可使多支水碓連續不斷地將礦石擊碎。當時的水碓也是多種多樣,有鼓車,水流從上面沖動輪翼帶動碓支曰有下腳龍,水流從下部沖擊輪翼作反面轉動帶動碓支曰有繚車,它的翼輪較大,直徑一般都有2要3米,需要較大的水力才能沖動,它的傳動力很大,可帶動員遠個碓支。
歷來碓工以碓棚為單位,一人管一棚,分散作業,碓工們每天早晚需要換兩次碓。換碓時,先將碓支高高掛起,然后將舂碎的礦石粉舀起,倒入漿池制漿。淘漿時,用長柄葫蘆瓢不停地在漿池內攪動,待到漿水混濁時,用瓢將泥漿舀入流漿溝,泥漿沿著細長的流漿溝緩緩流入儲漿池,進行沉漿。在沉漿中,碓工還要連續幾天不斷地用泥靶子淘洗,棄去池中粗渣,待到沉淀后放掉池上清水,就可以取到已經稠化濃縮的瓷泥漿了。
礦山生產忌水,舂石、制漿靠水。一般上半年是舂石、制漿的黃金季節,下半年從9月份至次年2月溪水干涸,無法開碓,卻是礦山開采的火紅之時。古鎮昌江及支流沿河兩岸千百年來每當春夏水發季節,便是車輪旋轉,水碓翻騰,數里相接,響聲隆隆,形成了“重重水碓夾江開,未雨殷傳數里雷”的壯觀場面。水碓舂石,天然制漿既省人、省事、省錢,制出的不子成型性好,含水率高,生坯干燥強度高。據有關資料記載院在景德鎮這種舂石制漿工藝至少已延續了1000多年,“邑東到港以上有二十八灘,每灘皆有水碓舂土作不”。在市郊瑤里、三寶、湖田、藍田、東流、壽溪等地安置過水輪車600余部,水碓4700余支,最盛時期超過6000支,成為了歷代江南古鎮的一大奇觀

歷來碓工以碓棚為單位,一人管一棚,分散作業,碓工們每天早晚需要換兩次碓。換碓時,先將碓支高高掛起,然后將舂碎的礦石粉舀起,倒入漿池制漿。淘漿時,用長柄葫蘆瓢不停地在漿池內攪動,待到漿水混濁時,用瓢將泥漿舀入流漿溝,泥漿沿著細長的流漿溝緩緩流入儲漿池,進行沉漿。在沉漿中,碓工還要連續幾天不斷地用泥靶子淘洗,棄去池中粗渣,待到沉淀后放掉池上清水,就可以取到已經稠化濃縮的瓷泥漿了。
礦山生產忌水,舂石、制漿靠水。一般上半年是舂石、制漿的黃金季節,下半年從9月份至次年2月溪水干涸,無法開碓,卻是礦山開采的火紅之時。古鎮昌江及支流沿河兩岸千百年來每當春夏水發季節,便是車輪旋轉,水碓翻騰,數里相接,響聲隆隆,形成了“重重水碓夾江開,未雨殷傳數里雷”的壯觀場面。水碓舂石,天然制漿既省人、省事、省錢,制出的不子成型性好,含水率高,生坯干燥強度高。據有關資料記載院在景德鎮這種舂石制漿工藝至少已延續了1000多年,“邑東到港以上有二十八灘,每灘皆有水碓舂土作不”。在市郊瑤里、三寶、湖田、藍田、東流、壽溪等地安置過水輪車600余部,水碓4700余支,最盛時期超過6000支,成為了歷代江南古鎮的一大奇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