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陶瓷古國。在古代遺留下來的遺存中,以陶器為大宗,這在各地都是相同的。我們在文物修復技術保護工作中所接觸到的各種文物標本之中,數陶器的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其次,古代陶器本身,又融匯著選料、造型、雕塑、翻模、刻繪、敷彩、施釉以及入窯燒制、控制火侯等等一系列技術的或藝術的因素在其中。同時,古代陶器在墓葬內外遭遇到的損壞、侵蝕、污染等等千差萬別,情況最為復雜。因此,古代陶器的修復保護工作是至為重要的。它也是各類文物修復保護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值得給予足夠重視。古代陶器修復保護工藝流程中,包括著環境分析、現狀調查,原狀評估、清理清洗、拼對粘接、修補缺損,加固表面彩繪和陶胎,仿色做舊等各種技術手段的選擇和實施。本文限于條件,擬就古代陶器修復保護中對于缺損部位使用修補材料的情況及其相關問題談一點粗淺的看法和經驗,以期拋磚引玉之效。
談起古代陶器的修補材料,首先應當提到石膏。石膏,即熟石膏(CaSO4·1/2H2O),又稱煅石膏、燒石膏,是由石膏礦石粉碎加熱至150℃左右脫水而成。學名半水硫酸鈣。形態為白色粉末。遇水吸濕發生水化,生成針狀結晶的二水石膏(CaSO4·H2O),硬化成塊。熟石膏粉末與水混合形成流體,逐漸增稠直至變硬;其間有可塑性,但時間短暫。石膏制品用作室內裝修材料,能夠隨著環境空氣的濕度變化,吸收或釋放水分,達到與外界平衡。現代工藝美術上將其用于制作模型,后又引入考古文物界用于文物修復、復制。歷年來,因其成本低廉、原料易得、操作簡便而在古代陶器修復中得到非常廣泛的應用。隨著時間的推移,石膏作為一種最常見的古代陶器修補材料,其弊病也日益暴露出來。一是質地脆弱,常與陶質不相匹配。古代陶器質地本身有脆弱的,也有堅固的;還有整體堅固而局部脆弱或整體脆弱而局部堅固的,情況各不相同。石膏以其脆弱之軀用來修補脆弱或堅固的古代陶器,實在難堪重任。二是結構疏松,吸附潮氣,常比古代陶質更甚。古代陶器之陶質,有結構疏松的,也有相當致密的,還有非常致密的,例如用高嶺土經高溫燒成之唐三彩。石膏以其固有之疏松結構,用作干燥劑是好材料,而用于修補古代陶器,要想“放之四海而皆準”,顯然是不相宜的。三是當其為粉末時,粘附力強,常污染陶器表面,特別是表面粗糙之夾砂陶,難以清理;而當其吸水結為硬塊時,對于陶胎之粘接力微弱,僅是依靠粗糙的結合面附著在陶胎上,干燥后極易脫落。四是熟石膏在吸水硬化過程中有1—3%的膨脹率。這一點造就了其用于翻制模型時能夠完全充盈型腔的良好復印性。但是用澆鑄法修補古代陶器時有可能造成脆弱陶胎上新的裂紋或者整體變形。這一點常被人們所忽視,即使發現了也往往不得其解。在工作實際中,我們常可以看到,數年甚至數月前用石膏作修補材料修復好的古代陶器,無論其表面是否仿色作舊,都常發生酥粉、開裂、斷塊的現象。這正是熟石膏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當然,現在有一種加強石膏,據說性能很好。但因其稀缺,應用不廣,這里不作討論。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于古代陶器的修復保護,經手了大量曾用石膏修補過而又必須翻修的古代陶器,可以說是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