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器、陶瓷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 是人類利用泥土等,經過火的熔煉,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生活用具與高超的藝術,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在中國,陶器中的精品有1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灰陶、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殼黑陶”、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還有秦兵馬俑、漢釉陶、唐三彩等,陶器往往成為文化發展某一階段的文化符號,中國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的象征與符號,就是彩陶人面魚紋盆等;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相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的象征與符號是黑陶。
日本也是如此。如果你到北海道旅行,在秘境知床半島“會見”了蝦夷小鹿和羆熊,再去釧路去看被日本人稱為貴婦人的丹頂鶴翩翩起舞,然后坐超級青空號去洞爺湖泡溫泉,看看旅游手冊,覺得函館還是不能不去。函館市南茅部地區有北海道唯一的國寶“中空土偶”常設博物館,它全身施有美麗而細膩的花紋,是繩文文化的代表作品,體現了繩文人高度的藝術感覺。
繩文時代是日本石器時代后期,也就是新石器時代。
在約3000萬年到1500萬年前,日本曾是大陸的一部分,約200萬年以前,由于海水上漲,除北海道與大陸、九州島島與朝鮮半島之間留下兩個陸橋以外,其它的部分與大陸分離。
約30萬年到1萬2000年前,大陸上的亞洲人為追趕納瑪象與毛象,從陸橋來到日本,他們為日本帶來舊石器。約1萬2000年以前,日本列島與大陸徹底分離,納瑪象與毛象也隨之滅絕,在這里的人們開始以捕獲比納瑪象與毛象跑得快,但目標較小的日本鹿與野豬生存。
為了捕獲這些行動敏捷的動物,需要使用弓箭,制作石矢,這樣日本就從制作打制石器的舊石器時代進入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時代。
那么,日本的新石器時代為什么叫做“繩文時代”,這個時代產生的文化為什么叫“繩文文化”呢?
土器和陶瓷器是文化史上界定歷史時期的重要標志,中國的仰韶文化,以彩陶界定;而龍山文化,則以黑陶界定。
“繩文時代”和“繩文文化”名字的來源,也是因為在日本各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大量出土的陶器和陶俑表面有近似草繩花紋的圖案,故稱為“繩文時代”,這時代產生的文化被稱為“繩文文化”。繩文陶器延續數千年,直至彌生式陶器出現的公元前3世紀。
從大阪JR天王寺車站上車,經過幾次轉車,就到了大阪府立彌生文化博物館。這里讓人感到真好像回到了那稻浪的金黃與陽光融為一體的彌生時代。
彌生時代的命名也是從陶器來的。1884年3月,東京大學的坪井又五郎、臼井光太郎等在當時東京都本鄉區向岡彌生町發現了與繩文土器不同的紅色土壺,雖然這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土壺,但它卻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到來,這個土壺,質地要比繩文土器堅硬得多,更容易儲存糧食等。
儲存,特別是長期的儲存,是一個時代飛躍的象征,只因出現了能夠長期儲存的糧食,世界才有城市出現。
走進大阪府立彌生文化博物館,你會看到一片金黃色的稻米模型,秦漢之際中國文化向日本的輻射與傳播,主要是由中國移民通過稻米來完成的。
秦以前的殷商和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向日本的移民就已開始了。那時諸侯爭霸,戰亂頻仍,北中國的齊、魯、燕、趙之民,很多東逃朝鮮,也有的間接或直接逃至日本。這些渡來人促使日本文化由原屬新石器時代的以漁獵采集為主的繩紋文化,跨進了金石并用、經營水稻栽培、儲存糧食與畜牧并重的彌生時代。這個時代大約從紀元前3世紀中葉一直延續到紀元后3世紀中葉,而質地堅硬紅色彌生土壺,就是稻作文化在日本濫觴的物化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