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晚期 白釉梅瓶,高25.5厘米,河北曲周縣三塔村出土

北宋 景德鎮青白瓷刻劃花纏枝花草紋梅瓶,英國布里斯托城美術館(Bristol City Art Gallery)藏

北宋中晚期 當陽峪窯黑釉瓦棱紋梅瓶,高44.5厘米,河南焦作市博物館藏

北宋 定窯白瓷梅瓶(殘),高23.7厘米,河北曲陽定窯遺址出土
第三階段:南宋、金時期,南北風格有別,各自進入一個興盛期。
金代的梅瓶樣式極為豐富,除了以出節小口為標志的第八類樣式群以外,其他九個樣式群都有涉及,共55種樣式。
最盛行以梯形小環口為標志的第四種樣式群,以折沿凸環小口、小撇口、盤口、橫展平沿環口為標志的第一、二、三、五類樣式群也是主流。整體來看,偏豐滿的高體,輪廓飽滿圓曲,分為兩種主要體態:一種是下腹斜直下收,挺拔沉靜;一種是脛部呈束腰狀,接外撇的喇叭形隱圈足,豐腴嫵媚。

金 磁州窯類型河南窯場白釉黑彩畫花并書“清沽美酒”文梅瓶,上海博物館藏

金 鈞窯天青釉梅瓶,高39.7厘米,遼寧省建平縣三家子鄉出土

金 磁州觀臺窯醬釉梅瓶,高36.8厘米,河北磁縣觀臺鎮磁州窯址二期后段(1101-1148)地層出土

金 磁州窯綠釉剔劃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高39.5厘米,英國倫敦的不列顛博物館藏

金 雁北地區窯口黑釉剔花卷枝大葉紋梅瓶,高29厘米,山西天鎮縣夏家溝金代居住遺址出土

金 磁州觀臺窯白釉黑彩畫花梅瓶,高31.8厘米,河北磁縣觀臺磁州窯址三期地層出土

金 密縣窯溝窯帶蓋白釉黑彩畫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高42.1厘米,河南新密窯溝窯址出土

金 山西窯場棕黃釉劃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高3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金 黑釉梅瓶,高41厘米,甘肅莊浪縣出土

金 耀州窯青瓷刻花牡丹紋梅瓶,高30.5厘米,陜西耀縣(今銅川市耀州區)出土
南宋梅瓶涉及七類樣式群,20多種樣式,著重于以盤口、梯形小環口、折沿窄唇口、直口為標志的第三、四、六、七類樣式群,樣式選擇繼承北宋南方梅瓶的流行樣式。體態多傾向于豐體,追求“端莊豐滿”,尺寸也相對比較整齊矮小,以20~35厘米最為常見,與北方梅瓶豐瘦高矮差異極大的狀況構成鮮明對照。

南宋初期 越窯青瓷刻劃花牡丹紋梅瓶,高20.2厘米,浙江慈溪匡堰鎮寺龍口越窯遺址第六期地層(南宋初期)出土

南宋 官窯青瓷梅瓶(H3:47),高33.5厘米,浙江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窯遺址出土,(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藏

南宋 吉州窯釉下褐彩畫花纏枝紋梅瓶,高32.7厘米,江西九江市省財經會計學校基建工地出土

南宋 青白瓷刻劃花纏枝百花紋梅瓶,高26厘米,四川省博物館藏

南宋 吉州窯白釉黑彩畫花蓮紋梅瓶,高29厘米,安徽省巢湖市周酈村出土

南宋末期 吉州窯白釉黑褐彩畫花梅竹蝴蝶紋梅瓶,高25.5厘米,湖北鄂州市汀祖鎮丁家坳村馬家塆南宋咸淳十年(1274)呂文顯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