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在我國,最早是一種舶來品。作為五洋(洋火、洋皂、洋燭、洋煙、洋油)之一,早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就通過貿易傳入中國。
我國民族火柴工業出現于1877年。在舊中國, 我國的民營火柴企業大都資本弱小,設備簡陋,工藝落后。一些北方地區的早期民族火柴廠商,主要以生產黃磷火柴(又稱“摩擦火柴”)推廣市場,獲取利潤。因黃磷含有毒性,以后又被硫化磷火柴所取代。黃磷和硫化磷火柴都有使用方便,隨處可擦燃之特性。欠缺是安全性較差,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很容易引發火災。
1950年6月5日,新中國“全國火柴工作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決議禁止生產黃磷火柴〔該類火柴,1906年就被日內瓦國際公約宣布禁止生產和使用)。1956年1月,“全國火柴工業專業會議”召開,決定在火柴行業全面停止生產硫化磷火柴,一律改產安全火柴。
上述歷史背景,告知我們出產于我國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北方農村地區,用于盛放和擦劃火柴的青花瓷火柴缸,其流傳與使用的期限,應該始于民國前后,止于20世紀60年代末。
筆者每年都有機會去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覓一些古籍舊書和古玩雜件,因喜歡收集老火柴商標及相關雜件,見地攤上擺放的火柴缸,便情有獨鐘,買了下來。幾年下來,經整理也收藏了近百只民國青花瓷火柴缸。很多藏友同好時常光臨寒舍,見到我把玩于書桌和博古架上的這些青花瓷火柴缸,常誤以為這類小玩藝是水盂或是筆洗,還有人說成是下圍棋用的盛子罐。推其原因,主要是現今我們使用的火柴“安全火柴”,它是利用外側磷面擦劃火柴的,黃磷和硫化磷火柴,已為今人所不識;其次,即使在民國時期,火柴缸也不出自江南。因南方地區氣候潮濕,每年有黃梅雨季。而北方則不同,這一帶以盛產黃磷和硫化磷火柴為主,這類火柴對廣大農村消費而言,經濟實惠,加上該地區氣候干燥,將火柴置于火柴缸內,放上一段時間也不會受潮。火柴缸放在灶臺或客廳中,需用時隨手取出,缸沿邊,表面涂有的細砂,一劃即燃,使用十分方便。
火柴缸,以青花最常見,祭紅釉、釉里紅、果綠釉和鱔魚黃釉、茶葉末釉等也偶而見之。它的外形有三角形、方形、六角形、缸狀及罐狀等。火柴缸上部邊沿的紋飾有幾何紋、如意紋、蕉葉紋、錦地紋、纏枝紋、朵云紋、蓮瓣紋等多種。
鑒賞青花瓷火柴缸,十分不易,多數缸上沒有款識和銘記,一般都出自民間工匠燒制于民窯。從中國火柴工業發展史推斷,該器物產生于民國時期,至解放后上世紀60年代今后期國家禁止硫化磷火柴生產為止。火柴在清末至民初期間,市場上雖能見之,但售價昂貴,屬達官貴人、上流社會的一種奢侈生活消費品,一般平民百姓不能問津。筆者藏品中有一只火柴缸,其缸口邊沿上有“甲子”二字,按“甲子”推算,應屬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出品。由于火柴缸停用的時間距今只有三四十年,故潘家園一些“抓貨”的舊貨商,還能在北方一些農村地區收進該物,放在潘家園地攤上兜售。青花瓷火柴缸,因均燒制于民窯,屬一般的普通民用器物,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從古玩角度而言,雖不可與官窯工整細膩、典雅華麗攀比,可它畢竟是中國取火文明史上的一段絕唱,曾經是普通民眾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寵物”。它貼近于現實生活,為尋常百姓所看重,也體現了民間工匠藝人一種自由奔放、灑脫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