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江南瓷業迅速發展壯大的時期。東起東南沿海的江、浙、閩、贛,西達長江中上游的兩湖、四川都相繼設立瓷窯,分別燒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其中以越窯發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質量最高。
從西晉八王之亂到十六國混戰的一百多年間,北方一帶兵連禍結,經濟凋敝,手工業極端衰落。因此,這一段時間,制瓷工藝一直獨讓南方專美。 439年北魏太武帝統一了中國北部, 450~451年侵宋失敗,從此確立了南北分立的局面。458年北魏孝文帝實行均田制,扶助依附農民立戶分田,限制普通地主使用奴隸,使得農業得以恢復發展,從而也使手工業的復興有了可能。
從河北、河南出土的青瓷來看,河北、河南一帶,很有可能成為北朝青瓷的中心產區。白瓷最早出現于北朝的北齊。早期的白瓷,胎料細白,顯然經過淘練,但未上護胎釉;釉色乳白,釉層薄而滋潤;釉厚處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現,為制瓷業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青、青花、釉里紅,才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瑯滿目、色彩繽紛的彩瓷。所以白瓷的發明,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黑瓷的產地源于南方,東晉之后,北方開始了黑瓷的燒造。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標志著北齊時期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黑瓷。 1975年在河北贊皇縣東魏李希宗墓里,曾發現了一塊黑釉瓷片,器型雖無法了解,但釉色漆黑光亮,瓷胎也堅硬細薄,制作也規整。這塊黑瓷片,比崔昂墓出土的黑瓷缸要早十二年,可以推知東魏時期北朝已有黑瓷了。
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現,標志著北方制瓷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從而為唐宋北方名窯的普遍出現,奠定了基礎。
隋以北朝為基礎統一全國,隋初的文化面貌也帶有較濃重的北朝色彩。隨著南北的政治統一,也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合流和交融,開始了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新時期體現在制瓷工藝上有二個方面:
第一,在隋以前,燒瓷的窯場都主要在長江以南和長江上游的今四川境內,北方沒有發現值得重視的窯場。但入隋以后,改變了這個面貌,瓷業在大河南北發展起來。全國已發現的隋代瓷窯有河北磁縣賈壁村窯、河南安窯、鞏縣窯、安徽淮南窯、湖南湘陰窯、四川鄧崍窯等六處,就有四處在大河南北。這是未來唐宋瓷業大發展的先導。
第二,青瓷雖說仍然是隋代瓷器生產的主流,從河南、陜西、安徽出土的白瓷來看,與北朝相比,有較大的進步。胎質更白,釉面光潤,胎釉均無泛青、閃黃的現象。
唐代燒造的白瓷,胎釉白凈,如銀似雪,標志著白瓷的真正成熟。目前已發現的有河北臨城邢窯、曲陽窯,河南鞏縣窯、鶴壁窯、登封窯、郟縣窯、滎陽窯、安陽窯,山西渾源窯、平定窯,陜西耀州窯,安徽蕭窯等都燒白瓷。其中邢窯白瓷成為風靡一時、“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名瓷。因此,人們通常用“南青北白”來概括唐代瓷業的特點。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分別代表了北方瓷業與南方瓷業的最高成就雖是事實。但實際上,北方諸窯也兼燒青瓷、黃瓷、黑瓷、花瓷,也有專燒黑瓷與花瓷的瓷窯。北方諸窯中,很多瓷窯燒瓷的歷史較短,沒有陳規可以墨守,因而敢于作各種嘗試和探索。釉色不厭棄青、白、黃、黑、綠、花,制胎可以兩色重疊拉坯,形成紋理,不薄雅素,更喜富麗。這代表了一種新的自信和進取的時代風格。在南方的唐墓也發現了相當數量的白瓷,只是沒有發現白瓷窯址,但這是一個白瓷向傾向于保守的青瓷進行沖擊的跡象。
評詩家說唐詩有所謂盛唐氣象。陶瓷藝術最能表現這種盛唐氣象的則是唐的三彩釉陶。在制瓷工藝上,唐人的貢獻也是不少的。留給后世的一份厚禮是在燒成工藝中普遍使用了匣缽裝燒,匣缽創制和使用可能要早于唐,但大量使用并作為工藝的常規,則是在中唐以后。唐人燒出了高質量的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也為宋代名窯的出現準備了工藝條件。
五代時期,白瓷的生產仍以北方地區為主。唐代的窯址,大多仍在繼續燒造,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曲陽窯、鶴壁窯、耀州窯系的黃堡鎮窯和玉華宮窯等。曲陽澗磁村窯址出土的五代白瓷器皿就有碗、盤、燈、碟、盒、罐、瓶、枕各種用具。每一器類的式樣繁多,如碗的式樣竟達八種,可見當時生產的發達。但也正因為在全國分裂、割據的形勢下,各地瓷窯之間借鑒、仿制以至市場競爭不太可能,這種進步與發展又是有限度的,瓷業的新發展與繁榮還有待于北宋統一全國。
宋代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自1949年以來,陶瓷考古發現的古代瓷窯遺址分布于我國十九個省、市、自治區的一百七十個縣,其中分布有宋窯的達一百三十個縣,占總數的75%,可以說遍布各地。宋代瓷業的繁榮,一方面是宋代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又是宋代社會、經濟、文化繁榮的反映。
瓷系與窯系的形成,是我國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學習,不斷創新的結果;也是制瓷工藝在傳播和發展過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生活習俗的影響而產生的。瓷器在東漢早期浙江出現后,很快地在長江下游一帶傳播開來,井逐漸波及長江中游、上游地區,以及福建、廣東一帶。約在6世紀初葉的北朝時期,中原地區也出現了自己的燒造瓷器。從此我國的制瓷業便形成了南北兩大瓷系。
南方瓷系產品的特點是:
一、造型比較秀氣,胎色瓦灰,胎質顆粒較細,有的略呈紅色或黃色;氣孔細,孔隙度小,胎中黑點少。
二、瓷器胎料的化學組成是:三氧化二鐵的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于北方。二氧化鈦和三氧化二鋁的含量都較低;而二氧化硅的含量則較北方為高。
三、釉層青綠發翠,有的略帶暗黃色,有羊木光。
四、瓷器燒成的溫度較低,一般為1200℃左右,甚而還達不到這個溫度就出現過燒現象。
北方瓷系產品的特點是:
一、器物造型新穎,粗獷雄偉;胎體比較厚重,胎色淺灰,顆粒結構粗糙,胎內有黑點和氣孔,孔隙度大。
二、胎料的化學組成接近于質量差的粘土原料,三氧化二鋁含量較高,一般都在26%以上,最高的達32%;二氧化鈦含量超過1%,二氧化硅的含量普遍都低于南方,所以胎的呈色較南方偏深一些。
三、釉層較薄,玻璃質感強,顏色灰中泛黃。
四、瓷器燒成溫度較高。如河北省景縣封氏墓出土的青瓷,在1200℃的燒造溫度下還是生燒。
南方瓷系在隋以前的主要窯址有:上虞窯、宜興均山窯、肖山上董窯、成都青羊宮窯、福建天山馬嶺窯等。北方瓷系在隋以前的窯址發現得不多,僅河南安陽窯、河北賈壁窯、山東淄博窯數處。而到了宋代,則形成了多種瓷窯體系。宋代瓷窯體系的區分,主要是根據各窯產品的工藝、釉色、造型與裝飾的同異,根據它們之間的同異可以大致看出宋代形成的瓷窯體系有六:北方地區的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磁州窯系;南方地區的龍泉青瓷系、景德鎮的青白瓷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