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釉料中沒有或只有極微量的呈色劑,生坯掛釉,入窯經過高溫火焰燒成的素白瓷器。
白瓷是我國傳統瓷器分類(青瓷,青花瓷,彩瓷,白瓷)的一種。以含鐵量低的瓷坯,施以純凈的透明釉燒制而成。湖南長沙東漢墓已出現早期白瓷。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575)范粹墓曾出土比較進步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現。陜西西安郊區隋大業四年(608)李靜訓墓出土的白瓷,胎質潔白,釉面光潤,胎釉已不見白中閃黃或泛青的現象。隋代白瓷巳較普遍,河南內邱邢窯曾發現隋代窯址。唐代達到極盛時期,巳查實北方地區生產白瓷的窯址有河北內邱邢窯、曲陽窯,河南鞏縣窯、鶴壁窯,密縣窯、登封窯、郟縣窯、滎陽窯、安陽窯;山西渾源窯、平定窯,陜西耀州窯,安徽蕭窯等。其中以邢窯白瓷為代表,與南方地區越窯青瓷相匹敵,世稱“南青北白”,為唐杜甫贊誦的四川大邑窯,至今未查明其產地。南方地區未發觀唐代白瓷窯址。據唐李勛《本草,唐代廣州亦曾產白瓷。唐代對白瓷的白度要求很高,因此在部分較租的瓷眙上,先施化妝土,以增加燒成后的白度。到中、晚唐,已多數采用高質量的坯料,因而減少或不用化妝土加工瓷胎,其精品已達體薄釉潤,光潔純凈地步。五代時期,白瓷生產仍以北方為主,唐代窯場大多繼續燒造,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曲陽窯、鶴壁窯、耀州窯的黃堡鎮和玉華宮窯等。晚唐、五代墓中多次發現帶有“官” 字款的白瓷,其中多數應屬河北曲陽窯及遼白瓷。景德鎮五代窯址是南方地區已發現的最早白瓷產地。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陽的定窯為代表。山西介休、盂縣、平定和陽城窯也都生產白瓷,四川彭縣窯的仿定窯瓷,曾有人誤認為唐大邑窯。此外,河南地區某些瓷窯也在燒制白地黑花器的同時,生產白瓷。泗州窯和宿州窯在南宋初已有仿定器的制作。福建德化宋代亦曾燒造白瓷。元代純白瓷的制作已趨于低潮,景德鎮樞府器卵白釉的燒制成功,對明代白瓷的成就有很大作用。明永樂時期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但由于青花瓷器和斗彩、彩的盛行,純素白瓷的制作已漸趨低落。除景德鎮外,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其特征,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色”、“象牙白”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