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瓷是在兩晉之前產生的,叫原始青瓷。到了兩晉以后,開始出現了白釉、醬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長沙的釉下彩,還有宋代的五大名窯,都是人工將顏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這些在收藏界叫老窯瓷。到元代時就出現了青花、釉里紅及紅綠彩。今天我主要說青花瓷。有的專家認為青花瓷產生在唐代,也有人認為產生在宋代。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經成熟了。
咱們現代的收藏者大多數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從瓷器上來講,有單色釉、彩繪釉。彩繪中青花瓷是數量最多的,從元代到清代直到現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講青花瓷必須先提青花料,青花料中藍色的是氧化鈷,屬于釉下彩。什么是釉下彩?其制作工藝簡單講就是把坯拉出來后,等干了用氧化鈷往上畫,畫完后罩上一層釉,再入窯,1260度一次燒成。在上一講當中我提到過“九方五法”。
1、九個方面中,其中第四方面就是彩。已故的著名瓷器鑒定家孫瀛洲老先生,對元、明、清的瓷器鑒 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孫老通過對青花的觀察,把青花的顏色分出了二十幾種。如果我們把青花的顏色弄清楚,對我們的鑒定及辨偽會有很大好處。青花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種顏色呢?因為在數百年中,青花瓷生產是主流,所以在很長時間里,不同歷史階段的青料來源和質地不同,再加上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對于青花瓷的發色的質量、呈色的色調都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正因這樣,青花所呈現的質量、色調、風格必定有明顯的差別,藝術效果也必然出現強烈的時代特征。這些特征差異為鑒定青花瓷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所以鑒定者對青料來源、品位、發色、呈色的來龍去脈有所了解是鑒定青花的基礎。當我們拿起一件青花瓷時,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型,接著見到的就是青花的藝術效果,這是直觀感受。結果常用明麗、鮮艷、灰暗、暈散、清麗、規整、刻板、呆滯等詞進行概括,這些概括的詞語的形成,是青花的發色質量、呈色色調與繪畫藝術的綜合體。什么是發色?什么是呈色?這兩種色是怎樣的關系,受什么條件的制約?這是要向大家介紹的。發色是青料在焙燒過程的化學變化,呈色是青料燒成后所呈現的直觀感受。呈色的色調有以下幾個制約因素:第一是發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釉里面的胎子,胎子發黃,發白,松軟與堅硬都對青花有一定影響。釉子質量的好壞、顏色和厚薄都對呈色有影響。發色的制約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術,第三是焙燒溫度。施用技術就是在畫的時候,畫功怎么樣。如果蘸的顏料都一樣,畫線用力均勻,青花燒出來后就是一個顏色,否則青花就會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再一個是焙燒溫度,應該是1260度。同樣的青料,如果溫度過高,顏色發黑;溫度過低,有點發綠。還有一點特殊的情況,就是單純的青花瓷,它的發色、呈色都一樣時,如果經過二次焙燒,即再進一次爐后,顏色要比沒進二次爐的深,像后來的青花紅綠彩、豆彩等。再說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響,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純,第三是配制。我主要說成分問題。成分主要是氧化鈷,它發出的顏色是藍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錳,還有一種三氧化二鐵,簡稱氧化鐵。鈷的含量越高,藍色就越正,含量少就發灰。錳含量高時,青花就藍中泛紫或藍中泛紅。氧化鐵含量高時青花的發色就發黑。孫老先生把青花的顏色分出二十多種,他有時一看顏色就知道大概是什么年代的。
在沒有斷代之前,你必須把明清時期的皇帝都記住。如果年代斷到哪里你都不知道的話,那怎么行呢?明前期的皇帝,“洪建永洪宣”即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建文與洪熙時沒有瓷器。“三代正景天”即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有人叫“空白期”,又叫“黑暗期”,說這個時期沒有瓷器。我不同意這兩種叫法,我就叫“明三代”。因為這個時期確實有瓷器。“成弘正德續”是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成化瓷在明代是最突出的。“中晚嘉隆萬”是嘉靖、隆慶、萬歷,我們稱之為中晚期。“泰昌天啟崇”,即泰昌、天啟、崇禎,我們叫明后期,其中泰昌時期沒有瓷器,因為他一豪放秀逸,較之成化器顯得深沉一些。畫人物像從元代就有,那時大多數以畫成人為主,到宣德時期也有畫小孩的,但是不多。但到了成化年間畫男孩和年輕男子的題材就多了。剛才我指的這兩條線叫弦文。在明前期,主要是洪武、永樂年間沒有雙線,或者是一道,或者是畫的花,雙弦文是從宣德時開始有的。再有鑒定時要注意上限,就是什么時候這東西開始出現的,這很重要。在它出現之前的東西如果有了它還沒出現時候的特征,那么肯定是假的。這個就是在宣德時期出現的雙弦文。還有一個特點是這 兩條線一輕一重,上邊的輕下邊的重。這種特點從宣德就有,到了成化時很明顯,而到了弘治時就不太明顯了,再往后就沒有這種特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