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是一個中國北方民窯體系,始創于北朝,經明清發展至今。窯址在今河北省磁縣的觀臺鎮與邯鄲市峰峰礦區彭城鎮一帶。
磁州窯博物館館長趙學鋒介紹說,磁州窯瓷器品種繁多,以施用化妝土為基本特征,把中國的傳統繪畫、書法技藝與陶瓷工藝結合起來,創造了新的藝術。磁州窯瓷器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間繪畫、書法及反映民俗民風的實物資料,形成了質樸、灑脫、明快、豪放的藝術風格、濃郁的民間色彩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成為中國五大官窯之外享譽世界的民間名窯。
磁州窯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獨特貢獻,一是白地黑褐彩繪,把傳統的書畫藝術與制瓷工藝結合在一起,二是把詩詞、諺語、警句和文學作品作為紋飾,留存下來的瓷器鮮明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形態,具有較高研究價值。
專家認為,世界上某一國家優秀瓷器品種的出現,往往留有與其他國家或民族進行陶瓷文化交流的印跡。磁州窯瓷器以白色胎釉上繪制黑色花紋著名,俗稱“白底黑花”。而作為制瓷技術和中原文化藝術的基礎代表,“白底黑花”一度成為東方古瓷的“流行色”,這種“流行色”對朝鮮、泰國、越南、日本等國家的制瓷工藝產生了積極影響,其制瓷工藝與“白底黑花”存在著較深的傳承關系。
來自韓國的陶瓷研究人員高美京說,根據發掘報告公布的資料,1975年韓國新安外海發現的沉船統計出的兩萬多件遺物中,磁州窯瓷器共有7件。她說:“目前在韓國考古發現的磁州窯瓷器數量不多,不過從工藝上來看,宋代至明代磁州窯與朝鮮半島之間有密切的聯系。”(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