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龍泉窯青瓷中,除了原有的白胎青瓷外,又新出現了一種黑胎青瓷,如果說“龍泉仿官”,提高了原有的燒造水平并受到宮廷青睬的話,那么,“黑胎青瓷”的出現、更是“龍泉仿官”的直接產品。
黑胎青瓷的最大特征是黑胎、青釉、開紋片、“紫口鐵足”等,這些均與修內司官窯(宮中傳世品)具有更密切的關系。所以明、清文獻中稱它為“哥窯”是有其理由的,明高濂在他的《遵生八箋》中有“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的記載,其中的“官窯”即指“修內司官窯”,“哥窯”即“龍泉哥窯”。證明“龍泉哥窯”是仿“修內司官窯”的。
考古工作者對龍泉窯的發掘,找到了燒黑胎青瓷的窯址,文獻上所稱謂的“哥窯”已經得到了證實,而宮中傳世品,則不是在龍泉燒制的。在宮中“傳世品”的窯址末發現以前,為了便于研究,把它們加以區別,故分別取名為“龍泉哥窯”與“傳世哥窯”兩種。“傳世哥窯”既然不是在龍泉燒制的,當然它與“哥窯”無關。而文獻上所記載的“哥窯”,證明是在龍泉燒制的,就應肯定它是“哥窯”。所以過去把宮中珍藏的修內司官窯器,定為“哥窯”器是錯誤的,應當加以糾正。在這種情況下,談到“龍泉仿官”往往否定黑胎青瓷是哥窯,認為它是龍泉仿官窯的產品。因否定了修內司官窯,所以就把龍泉黑胎青瓷與郊壇官窯相比較,如“證之以實物,郊壇下南宋官窯和龍泉黑胎青瓷確有許多共同點,特別是那種粉青釉瓷器,真是形神相似,難分‘官’、‘哥’。”經過排比研究,盡管這兩者有許多共同之處,但從黑胎青瓷的主要特征上看,較多地與修內司官窯(宮中傳世品)相似。再者,這類黑胎青瓷在龍泉青瓷中數量不多,除了龍泉溪口瓦窯詳窯是以燒黑胎青瓷為主外,其他各窯盡管有一些燒制,但都是與白胎青瓷同窯燒制的,產量也較少。考古工作者在龍泉窯的發掘中,也沒有找到它發生和成長的過程。這些情況表明,黑胎青瓷的突然出現,完全是為了滿足宮廷達官貴族們的少量需要,適應當時他們對修內司官窯的懷舊心理而燒制的。因此,更確切地說,“龍泉仿官”就是指黑胎青瓷(哥窯)仿修內司官窯的產品。
根據文獻記載,通過考古發掘證明,盡管“龍泉仿官”這一歷史事實是存在的,而且在明呂震等《宣德鼎彝譜》中有“……內府收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的記載,但因“哥窯”為當時權宜之計的偽品,所以后來并不受宮中重視,因此,傳世下來的極少。
四.修內司官窯與“龍泉哥窯”的區別
南宋官窯有修內司官窯與郊壇下官窯兩種,龍泉窯青瓷有白胎青瓷與黑胎青瓷兩類。所謂“龍泉仿官”就是指仿修內司官窯的黑胎青瓷的產品。那么,“龍泉哥窯”與修內司官窯的產品有什么不同呢?"哥窯"與宮中傳世品本來是并不相關的兩個瓷窯。在性質上,一個屬民窯,即哥窯,一個屬官窯,即修內司官窯。盡管兩窯燒制的瓷器在風格與基本特征上“大率”相同,如黑胎、青釉、開紋片、紫口、鐵足等等,但因為黑胎青瓷是著意模仿的偽品,它們畢竟是兩窯之物,非盡相同也。一般講,宮中傳世品胎骨較厚,釉較薄;哥窯則胎薄釉厚。傳世品的胎色不一,有沉香色、淺白色、杏黃色、深灰色、黑色等多種;哥窯則以黑胎為主(黑胎青瓷)。傳世品釉質不透明,釉面光澤如肌膚之微汗,潤澤如酥;哥窯釉則透明,玻璃光澤感較強。在開紋片上,傳世品追求典雅。講究裝飾效果,一般均著色;“哥窯”則不著意裝飾,一般不著色。在所謂的“紫口”、“鐵足”方面,兩者也不一樣。宮中傳世品由于胎色不一,釉的流動性較小,“紫口”或有或無;哥窯則胎色黑,釉質厚而透明度強,流動性大,一般均有“紫口”。在燒造方法上,宮中傳世品因裹足支燒者居多,故此,鐵足者也少;哥窯則均采用墊餅燒,圈足底端失釉層,燒成后露黑胎,故均為“鐵足”。因此,文獻所載的“紫口”、“鐵足”,更確切地說應為“哥窯”的主要特征,這也是兩窯的根本區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