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哥窯瓷器在宋代與定窯瓷器、官窯瓷器、汝窯瓷器、鈞窯瓷器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宋代龍泉哥窯瓷器傳世數量較多,器形優美,多以陳設工藝瓷器為主。
1、民間關于龍泉哥窯由來的傳說: 相傳宋代龍泉章氏兄弟各主窯事,哥者稱哥窯,為宋代名窯之一。民間曾有一個美好的傳說。在浙江處州曾有章生一和章生二兩兄弟,他們都是制瓷好手。兄弟倆人同在龍泉各設一窯,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稱為“哥窯”,生二為弟,當然稱為“弟窯”。哥哥的燒造技術比弟弟的高明,招致弟弟的的嫉恨。為破壞哥哥的聲譽,弟弟就偷偷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許多草木灰,而哥哥全無察覺。燒好后開窯一看。瓷器的釉全裂開了。裂得很有趣味,有的像冰裂紋,有的像魚子紋,還有的像蟹爪紋。心地善良的哥哥見此情景驚呆了,只好拿到市場上去處理,卻沒有想到人們對這種帶有裂紋的青釉瓷器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銷售得很好。哥窯由此聞名于天下,而弟弟的青瓷質量總是略遜于哥哥。
2、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最早記錄了哥窯的窯名。
3、清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稿》稱“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釉色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極碎”;《處州府志》又載:“從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窯,皆澆白斷紋,號百極碎,亦冠絕當世”,曹昭《格古要論》,“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紫口鐵足”。
4、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卷六“鎮仿古窯考中關于”哥窯的記載,哥窯,宋代所燒,本龍泉琉田窯,處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當時別其所陶,曰哥窯。土脈細紫,質頗薄,色青濃淡不一。有紫鐵足,多斷紋隱裂如魚子。釉惟米色、粉青兩種,汁純粹者貴,唐代《肆考》云:古哥窯器,質之隱紋如龜子,古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碎器紋則大小塊碎。古哥器色好者類官,亦號百極碎,今但辨隱紋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窯。”
5、清代《南窯筆記》“哥窯”條記載:即名章窯,出杭州大觀之后,章姓兄弟,處州人也,業陶,竊做于修內寺,故釉色仿佛官窯。紋片粗硬,隱以墨漆,獨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數種。又有深米色者為弟窯,不堪珍貴。間有溪南窯、商山窯仿佛花邊,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窯者,用女兒嶺釉加椹子石未,間有可觀,鐵骨則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窯鐵足,釉面瑩潤多斷紋,風格特征近類南宋官窯。哥窯器以紋片著稱,其中多為黑黃相交,俗稱金絲鐵線。
到目前為止,宋代哥窯瓷器燒制窯址還不明確。專家對此眾說不一,有說在浙江的,也有說在江西的。關于這一點,只有寄希望于日后的考古發掘,以實物為證,來揭開陶瓷史上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