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瓷店,雅名洲店,因店面全部集中在黃家洲,故稱洲店。經營者被人稱“洲佬”。當然,這“洲佬”,也非貶意,而是鎮上人習稱,就如搞彩繪的稱“紅店佬”,窯工稱“窯里佬”,坯房工人則稱“坯房佬”……
黃家洲東至何家洼兩端,西至沿江東路,以前此地是一片沙洲。提到黃家洲,那是赫赫有名。民國年間,根據真實的素材,曾有七字句說唱本《三打王家洲》流行于世。它反映了清朝蘇湖會館和首領欲霸占洲地,建店收租,引起“洲佬”不滿,從而爆發了“洲佬”反會館反官府的斗爭。
舊時的瓷器按質量標準定為:青貨、色貨、次色、腳貨(又稱爛散或破爛瓷)四級,類于現在的一、二、三級和等外品。
黃家洲在清代就設有洲店,只有極少數都昌籍人在經營,說是店其實就是地攤,賣的全是破爛瓷。直到“洲佬”抗租勝利后,“洲佬”擺的地攤開始改變為竹棚,后陸續發展到板屋。開洲店的人也越來越多。
洲店按其資本和經營品種分為兩類。第一類為“上洲店幫”,民國時,大約二三十家,這些洲店資本較雄厚,經營的是優質瓷;第二類為“下洲店幫”,這些洲店資金短缺,借東扯西向窯戶家購些破爛瓷,作點加工修補再出售。“下洲店幫”有三四百家。為了生存,為了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還成立了行幫組織,其機構取個俗不可耐、令人竊笑的名稱“破碗公所”。“下洲店幫”的“洲佬”實質就是苦力者,他們肩背“洲籃”上窯戶家購來破爛瓷后,回到家中就要全面加工修補。加工和修補方法也較簡單;缺了邊的盤、碗、缽,用紅磨石磨平;瓷器粘有碎瓷片或渣淬就用火鐮刀鑿下鏟平;碗、盤邊的裂縫用石灰拌桐油補平,再在表面涂白。
洲店賣的破爛瓷,購買者多是鄰近縣、鄉的農村人,對產瓷的景德鎮市民來說,極少有人問津。一個新的行當適時產生了,這就是老百姓稱之的“賣步擔”。賣步擔者都是無業者,有失業工人、有窯戶破產者,有經商倒閉戶,有城市貧民,也有極少數農民。他們這些人架起了洲店與周邊省、市(尤其是鄉村)搞活瓷器流通的橋梁(準確說是破爛瓷的流通)。賣破爛瓷的“洲佬”,只是混碗飯吃,“賣步擔”人更是生活在最底層。
絕大部洲店對來店賒瓷的“賣步擔”人決不會拒之門外。還有“賣步擔”的人為省點加工費自己學做破瓷修補活,他們在窯戶老板家以低價購來腳貨,品種以碗、茶壺、針匙(勺子)等日用瓷為主。腳貨買回來中,要做一番修補,如打磨、粘合。他們用油石灰(石膏拌桐油)將豁口裂縫補平,補到一定程度再裝籃。當然,這種簡單的修補不能經久,一旦油石灰脫落就原形畢露。賣步擔人多數是結伴而行,數十人合伙搭一船前往安慶、蕪湖,甚至南京。也有人推車挑擔徒步在省內弋陽、貴溪等地銷售,個別因實在不能遠行,只好在本地穿街走巷兜圈,這無疑是江邊賣水.,弄個豆芽錢。賣步擔的人坐在一起聊天,對于銷往地點,搭什么船,行駛路線無不涉及。他們喝著廉價的平燒酒,嘴里嘎蹦著炒豆,時而憂郁,時而放聲大笑,此時此刻,他們似乎忘記了賣步擔途中的兇險和艱辛。他們常常走安徽安慶、蕪湖等地,時間多則月余,少則20天。如到時不見親人歸,賣步擔的親屬那是個個愁腸百結,焦灼不安。是啊!能不叫親屬擔心嗎?滿載人和瓷器的一葉小舟闖鄱陽湖穿長江,沉舟人亡的事常有發生。望眼欲穿望到親人回,賣步擔的人除去途中花銷,所剩無幾,能買到一斗大米,就算賺頭。
賣步擔最頭痛的是有時運到外地的瓷器滯銷,忍痛賤拋也找不到買主,只好以物換物,胡亂在當地換得一些土產品。1955年,隨著瓷業生產合作社的建立,“洲佬”和“賣步擔”的失業者紛紛走上合作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