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廣東主要采用龍窯燒瓷,瓷窯分布在潮州、揭西、大埔、惠東、梅縣、佛山、高州、饒平、陵水、汀邁等地。其中佛山石灣窯已發展成為綜合性的陶瓷生產基地,規模很大,全鎮分上、中、下三個窯區,共有陶窯一百多座。產品種類繁多,大致可以分為日用陶瓷、手工業陶瓷、建筑陶瓷、美術陶瓷和喪葬陶瓷五大類。制作一般都很精致,產品遠銷兩廣和東南亞各國。揭西,饒平、高州窯口燒制的日用青花瓷和大埔等地燒制的青釉瓷,也各有特色。大埔清初總兵官吳六奇墓出土的二百多件陶俑等,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陶俑分為三組,第一組是陰森恐怖的官府俑(44),一個個神氣十足的衙差,在堂前兩旁站立著;第二組是前呼后擁坐轎巡行的情形(圖45);第三組是內庭生活的一瞥,周圍站立的都是他的妻妾和女仆。把吳六奇生前的威武和豪華淫逸的生活情景,塑造得淋漓盡致。

44.官府俑 清平均高20.0cm 廣東省大埔縣吳六奇墓出土 廣東省博物館

45.巡行俑 清平均高21.0cm 廣東省大埔縣吳六奇墓出土 廣東省博物館
清代出土的一種專供外銷的“廣彩”也很有名。所謂“廣彩”,即碗、碟、盤、罐、瓶、壺等素白瓷,從景德鎮販運而來,在廣州加彩后開爐烘焙而成,故曰“廣彩”。“廣彩”的顏色有青、紅、綠、黃、白、黑和描金等種。“廣彩”創作題材十分廣泛,不拘一格,花鳥蟲魚、人物故事、山水風景等圖案,無所不有。藝人根據不同器形,不同布局來裝飾,主題內容安置在器物中心,主次分明,這是“廣彩”設計的主要特征之一。為了滿足外銷的需要,也根據外商要求,所謂“投其所好”,如仿照西方的藝術形式給外商訂繪一些外國標志及紀念性紋樣,或繪制西方人物、故事、風景,這又是“廣彩”的另一特色。據考證,“廣彩”起源于康熙,成熟于乾隆。初期的彩料,基本上是紅與綠的基調,金彩一般較少,到了嘉慶、道光以后彩色增多,黃色彩料大量出現,金彩倍增,表現出金碧輝煌、絢彩華麗的藝術特色。
上述情況揭示了廣東古陶瓷發展的順序及其不同時期的陶瓷制作技術與歷代陶瓷外銷的一些情況,并校正了歷史文獻中對“廣窯”等問題的一些偏見和缺略。同時通過材料的分析,有如下幾點收獲:1.掌握了廣東局部地區古陶瓷窯址分布的一般規律。2.認識到廣東古代燒窯技術和制瓷工藝方面善于吸取南北等地名窯的優點,并善于模仿和創新,使產品不斷適應國際市場的需要。3.這批窯址(特別是唐宋窯址和明代仿龍泉青瓷窯址)的發現,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解決了廣東部分傳世陶瓷的窯口問題。
廣東古陶瓷窯址分布范圍很廣,還未作全面普查,發掘工作也做得很少,我們手中掌握的材料還不足于說明廣東省古陶瓷工業發展的真實情況,有待今后的努力。至于廣窯的陶瓷制作技術與工藝特色問題,與南北各地名窯的關系問題,歷代陶瓷業的興衰問題等,還有待今后進一步的專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