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泥與瓷土
石灣陶瓷所用的泥土,大致可分陶泥和瓷土兩類。陶泥是本地所產,瓷土是從外地運來。石灣之所以稱為“陶都”,是因為當地的泥土(陶泥)只能燒陶。石灣陶泥采自本鎮東南北三方面的山崗和石灣東平河西岸磨茍崗等約四十多個低矮山崗,這些山崗下面埋藏著大量陶泥,千余年來一直取之不盡。此外,陶土亦來源于佛山瀾石、南海、番禺等地。據研究,石灣陶土含鐵量高于宜興陶土,含鋁量約為20~23%左右,受火度不及瓷土,須在1000℃~1050℃左右燒成,火候過高陶器則會燒歪變形。但若滲入適量的細砂或瓷土,其受火力則可適當增加。石灣窯除燒陶器外,從唐宋至今亦燒瓷器。早期燒制瓷器數量較少,明清以后逐漸增多。燒制瓷器的瓷土則從東莞、肇慶、英德等七、八個地方運來。東莞白土產于水稻田之下,以橫瀝及馬步坳二地所產者為最佳。傳世的明代刻有“吳南石堂”款的素燒刻花鏤孔三足與四足香爐,即采用東莞瓷土制成。東莞白土須和以石灣山砂,始能成器。據抽樣檢查,東莞瓷土,其成分與宜興紫砂土比較,宜興土含鐵、錳較多,故色紅紫,受火度不及東莞土,須在l100℃左右燒成;東莞土含鐵少,故色白,在800℃時色黃,過1200℃時色青。瓷土來自肇慶之蓮塘及市橋、清遠、中山等地的,以蓮塘瓷土為最佳,成分直追福建德化,其土含鋁、鎂質多而鐵少,為一種極佳之瓷土,可仿宋代定窯瓷器。過去石灣藝人取之加入本地紅土,以沖淡紅色及增加耐火度,若加入東莞白泥則成半陶瓷,用作女像之肌肉部分,則代表婦女白嫩肌膚。若塑老婦,則滲入少許紅泥。明清以來石灣燒制的陶瓷數量極多,自成格調。凡藝術瓷,除仿古制品外,皆用半陶瓷土漿注模成品,以省工時,減低成本。
石灣山砂,產自大帽崗、小帽崗、顯廟崗、寶塔崗、千秋崗等地。其色金黃,燒成則白,為其特點。山砂為構成石灣陶坯之必需原料。如東莞白土本身不能耐火成器須加入山砂20--30%,利用其熔點高以支持坯體,使其在1200℃左右不會變形。由于東莞土之收縮率大(約為15~18%)而山砂收縮率幾等于零,故粗陶器用粗砂,燒成時砂露而土縮,摸之粗糙。凡缸瓦煲盆、下水道渠簡等均摻粗砂,若藝術用陶,則經細孔篩篩去粗粒,始行摻入坯土,燒成后不覺粗糙。但若于藝術陶胎上,目力可見砂與泥有明顯分別者,則非佳品。燒造者為掩飾此缺點,經常用星朱、石墨涂于器底,使人難以辨認,其實此系辨胎土優劣之一旁證。
石灣各種精陶陶土配方的原則,大致有如下幾點:1.純東莞白土,必須加入山砂、瓷土、紅土等,以求耐火。2.純瓷土必須加入長石,以操縱其耐火或透明度。但長石愈多,則可塑性愈減。3.陶土中加入瓷土,使其色變白,且增加耐火度。但過多則減少可塑性,使器物易裂及變形;紅土加入瓷土則呈較淡之暗紅色,有滑膩光澤感覺。依據上述原則,石灣陶器中之人物神仙、壁掛、花瓶、植物及精細之花瓶等,各有其特有的坯土配方。
至于石灣胎骨陶用之配方,也很重要。胎骨陶不施釉,目的在于表露陶塑精細之手工、胎土色澤美麗與感覺之細膩,故胎骨在石灣陶塑中占重要位置。各類配方大致如下:一般人面人手用白瓷土30%,紅土60%,東莞土10%;茶壺等日用器物,用紅土80%,白瓷土20%;石山人物用紅土100%。但亦無硬性規定,如清代名工潘玉書雕塑的李鐵拐、范蠡、蘇武等歷史人物,多采用灰褐色胎骨,以示其臉部之蒼勁。雕塑的西施、貴妃等女像,則采用白色胎骨,示其皮膚之白嫩。黃古珍雕塑的人物,則喜歡采用明亮細膩的紅色胎骨。可見石灣名師,對人物胎骨的配方亦各有別。總的來說,經過配方提煉的石灣陶泥,粘性很強,能耐高溫,是理想的陶土。比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鎮的瓷土可塑性大,能塑出迎風飛舞的衣裙飄帶和復雜的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