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灣窯唐代陶瓷,產(chǎn)品種類極為簡單,僅見日常生活用的碗、碟、盆和喪葬用的高身陶壇與三足香爐等。宋元時期器形有所增加,常見的有碗、碟、壺、杯、罐、盆、盒、擂缽、香爐和陶壇等。其中宋代碗形種類較多,有敞口淺腹的,有凸唇深腹的,有斂口的,也有折口,唇微向外卷的,一般均圈足(有高矮之分),亦有少數(shù)是圓餅足微凹的。明清時期石灣已初步發(fā)展成為綜合性的陶瓷生產(chǎn)基地,產(chǎn)品大致可以分為日用陶瓷、手工業(yè)陶瓷、建筑陶瓷、喪葬陶瓷和美術(shù)陶瓷。日用陶瓷包括碗、碟、壺、杯、罐、盆、水缸、沙煲、油埕、燈盞等;手工業(yè)陶瓷包括制糖業(yè)、釀酒業(yè)、硫酸業(yè)、染料業(yè)等所需要的各類陶甕、大盆、大缸、酒埕等;建筑陶瓷包括民用的一般磚瓦、欄桿、花窗、排水管和廟宇用的人物瓦脊與華表等;喪葬陶瓷包括陶棺、陶壇,陶簠、陶簋,陶馬、陶狗等;美術(shù)陶瓷包括各種人物神仙、鳥獸蟲魚、瓜果器物、仿古銅器、仿各名窯產(chǎn)品等。其中人物神仙,雕塑種類繁多,如細(xì)分約有百種以上。充分反映了當(dāng)時石灣陶塑藝術(shù)百花爭艷的氣氛。
(3)石灣陶瓷制作技術(shù)與窯爐選型
石灣唐宋時期的碗、碟、盆、盞、壺、杯等。從器形厚薄、曲度觀察,均屬輪制或手輪兼制,壺的嘴、把則是貼附粘合上去的。唐代的高身陶壇、器身采用輪制,器肩神龍、人物、器腹的水波紋與蓮花瓣紋及器蓋的樓亭人物則采用雕塑、模印、捏塑貼附而成。宋代的獸頭陶塑是采用輪旋、捏塑、刻劃而成。器坯上釉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幾種。一種是采用蕩釉、蘸釉兼用的方法。如唐代青釉碗、醬黃釉碗,宋代的黑釉碗、醬黑釉盞等,都是將釉醬舀入器內(nèi)。用于搖蕩,使釉漿均勻覆蓋其上,隨即倒出余漿,然后再用手倒拿器足,用很快的手法,將器坯浸在釉漿里即行提起,因而器外壁只有半截釉,往往器足無釉;一種是采用蘸釉法。如宋代有部分青釉碗、醬黃釉碗等,都是用手側(cè)拿器足,也是采用快速的手法,將坯胎斜浸在釉漿里旋轉(zhuǎn)一周即成。故器內(nèi)外底露胎。唐代的大型高身醬黃釉陶壇則采用刷釉法,故器內(nèi)無釉。另一種是涂釉,用毛筆涂在坯胎上。這種方法最少,只見宋代個別器蓋鈕部和獸頭類陶塑,涂醬褐釉。
石灣唐宋陶瓷入窯的燒制方法,可分“正燒”和“疊燒”兩種。如碗、碟、罐等。凡是正燒的器內(nèi)外壁均滿釉,足部露胎。鍛燒時將器物逐個放進(jìn)平底圓筒形匣缽中,器底用渣餅或墊環(huán)承墊,作為避粘的介質(zhì),匣缽是按器形的大小逐個層疊,分層堆放,最高的匣缽則加上缽蓋。故燒成的瓷器釉面純凈、晶瑩,沒有在鍛燒時被窯內(nèi)的煙塵所污染,也沒有被碎塊窯渣所粘連。。盞、壺、杯、罐、爐等,也是采用相同的辦法裝燒。凡是疊燒的器物,如唐代的青釉平底碗,宋代的部分青釉圈足碗和醬黑釉碟等,內(nèi)外一般均施半截釉,器底用三至五個圓形或方形小泥餅墊燒。按同類器形逐個層疊,廢品中有九至二十多件粘連在一起的。這類標(biāo)本有些器物表面發(fā)現(xiàn)有煙塵污染的現(xiàn)象,同時窯址中沒有發(fā)現(xiàn)疊燒瓷器的匣缽,因此推斷鍛燒時是不用匣缽的。這種做法節(jié)省了大批裝燒匣缽的原料和勞動力,在操作上也減少了一道裝匣的程序,而且使窯室空間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但這種疊燒方法,廢品率較多。
石灣唐宋陶瓷燒成的溫度,根據(jù)胎的吸水率和氣孔率及胎釉的結(jié)合等,估計一般約在l 000~1150℃左右,比不上同一時期的潮州窯、惠州窯、廣州窯和陽江窯等瓷器的溫度高,這是受當(dāng)?shù)靥胀恋哪突鹆λ鶝Q定的。如果燒窯時火候過高,坯胎就會爆裂或變形。但北宋也有一小部分瓷器(瓷土是由外縣運(yùn)來的),胎土潔白細(xì)膩,燒成溫度約在1250℃左右。元代石灣窯陶瓷,傳世極少,從出土物來看,其制作技術(shù)與宋代的大致相同。
明清以來,石灣陶瓷的制作方法,大致有輪制、手輪兼制、捏塑、雕貼、模印、鏤孔等方法。如碗、碟、缽、盞、盆、缸等圓形器身類,一般均采用輪制。荷葉洗、瓣口碗、蓮花碟等則采用手輪兼制。堆花瓶、蕉葉瓶、花瓣瓶、蟠螭瓶、獸耳瓶、天雞壺、梅花爐等是采用輪制與雕貼相結(jié)合的方法,立體感較強(qiáng)。各種人物、神仙、鳥獸、蟲魚、瓜果等則采用捏塑而成。但有些附件,如八仙的法寶,仙女的花籃、花卉,老人的拐杖,橫笛,琴棋、葫蘆等則是附加上去的。為了滿足市場和外銷的需要,凡是成批生產(chǎn)的人物、神仙、鳥獸、花果和各類印花器皿,以及瓦脊、花窗、鼓墩等,均為模印(用原作翻模),但瓦脊則模印后再貼附捏塑的花鳥、人物等。印花鏤孔鼓墩,則模印后再行鏤孔。上釉的方法,大致有蕩釉、蘸釉、涂釉、刷釉等種,但需根據(jù)不同器形和用途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