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反動政府的統治和剝削下,加上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一般陶瓷業都隨著政治的腐敗,經濟的崩潰,而愈趨衰落。石灣陶業也不例外,到了建國前夕已陷于一蹶不振的地步了。此時生產技術日益衰退,產量日趨減少,銷路日益萎縮,陶窯僅存三十座。解放后,石灣陶工發揚了當家作主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使石灣舊貌變新顏。現在石灣不斷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機械化、半自動化逐步代替了繁重的手工操作,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石灣鎮已建設成為我國一個綜合性的陶瓷生產基地。不少外省瓷廠和外國陶塑工作者,不斷到石灣學習陶藝和交流制陶技術。近三十年來,石灣各類陶塑,在國內外各大城市進行多次展覽,受到了很高的評價。1981年全鎮工業生產總值與1949年相比,增長了約五、六十倍之多,對國家的貢獻越來越大。現在石灣按產品的種類分工,分設了工業、化工、建筑、園林、電瓷、日用瓷以及美術陶瓷、工藝陶瓷等工廠,產品除供應國內市場外,還遠銷世界五大洲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石灣建國陶廠生產的釉面磚,填補了華南地區的空白,受到廣大用戶的歡迎。美術陶瓷廠生產的各種美陶,以其工精藝美馳名中外。這個廠每天接待著數以千百計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朋友、華僑和港澳同胞。
石灣陶塑的最大特點是能繼承傳統風格。塑造人物臉部一般總不上釉彩,以保持胎色和線紋的刻劃。不論是大型的雕塑或是只有一厘米高的小品,都極講究傳神,即不但形肖,而且神似。過去石灣以制造陶器為主,沒有細瓷。現在精陶和細瓷(新產品)已大量生產。釉色方面,石灣繼承了我國青瓷傳統,對宋代著名窯口的產品都有繼續仿效,而且青山于藍不斷有所發展。石灣陶塑的釉色渾厚,富有質感,別具一格。現在經過陶釉工人的苦心鉆研,已從原有的二十多種釉色發展到七十多種,其中結晶釉是石灣五十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釉色。器表施于這種釉色,經過鍛燒,出現深淺相映、錯落有致、疏密不同的放射性光芒和梅花形等晶體;形成五彩繽紛、百花怒放的美麗色彩,給人以詩的想象、畫的美感,發人深思,百看不厭。
石灣陶塑,人才輩出,后續有人。劉傳、莊稼、曾良、劉澤棉、廖洪標、劉錦、霍蘭、霍英、馬海、蘇錫榮等,是當代老一輩的陶塑藝術家和工藝師。他們分別掌握了各種陶塑工藝和傳統技法,創作過大批優秀作品。石灣陶藝之花,正欣欣向榮,越來越輝煌燦爛。